2017年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344风景园林基础之中国古典园林史考研题库
● 摘要
目录
2017年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344风景园林基础之中国古典园林史考研题库(一).... 2
2017年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344风景园林基础之中国古典园林史考研题库(二).... 9
2017年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344风景园林基础之中国古典园林史考研题库(三).. 15
2017年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344风景园林基础之中国古典园林史考研题库(四).. 23
2017年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344风景园林基础之中国古典园林史考研题库(五).. 30
一、简答题
1. 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比较。
【答案】(1)功能与面积
①皇家园林主要修建在京城周围,其目的是供帝王及皇宫贵族休息、娱乐或进行其他各种活动。皇家园林的规模一般都很大,园内设有用于听政的离宫及其他各种设施。
②私家园林多是第宅的扩大与延伸,是官僚地主和富商为满足生活享乐而建造的,面积一般都不大。
(2)建筑风格
①皇家园林内建筑风格相较于宫殿建筑小巧,但与私家园林相比,则是堂皇而壮丽的。大木构件比例基本是官式做法,常有庙宇布置在园中,成为重要的风景点或构图中心。
②私家园林内的建筑体量小,其基本风格是活泼、玲珑、通透、典雅,建筑以厅堂为主。
(3)园林造景
①皇家园林景区范围大,景观丰富。以真山真水为造园要素,所以更重视选址,造园手法近于写实。皇家园林规模大,所以花木配置相对而言规模大而多,作群植或成林布置。
②私家园林因规模和选址等条件的限制,多采用以山石造山的手法来追求山水意境; 还擅用邻借、远借园外景物来弥补园中不足。因其规模较小所以花木布置以单株欣赏为主。
2. 中国古典园林的转折期是哪个时期? 此时期的造园有何特点? 并举例
【答案】(1)中国古典园林的转折期中国古典园林的转折期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魏晋南北朝的时代文化氛围之中,愈来愈多的优美自然生态环境作为一种无限广阔的景观被利用而纳入于人的居处环境,自然美与生活美相结合而向着环境美转化。人类审美观念发生了伟大转变,从而促使园林的建造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造园者逐渐将自然美引入园林之中。
(2)中国古典园林在转折期的造林特点
①国元林的规模比较小,也未见有生产、经济运作方面的记载,但其规划设计更趋于精密细致; 筑山理水的技艺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己有用石叠山的做法,理水与园林小品的雕刻物相结合; 建筑的内容多样,形象丰富,楼阁、观等多层建筑有所发展,台已不多见。
②白山、水、植物、建筑等造园要素的综合而成的景观,其重点已从摩拟神仙境界转化为世俗题材的创作,更多地以人间的现实取代仙界的虚幻。园林造景的主流仍是追求“镂金错采”的皇家气派。
③皇家园林开始受到民间的私家园林的影响,南朝的个别御苑甚至由当时的著名文人参与经营。还以筑山、理水构成地貌基础的人工园林造景,已经较多地运用一些写意的手法,把秦汉以
来的注重写实的创作方法转化为写实与写意相结合。国皇家园林的称谓,除了沿袭上代的“宫”、“苑”之外,称之为“园”的也比较多。就园林的性质而言,它的两个类别—宫、苑—前者已具备“大内御苑”的格局。
3. 简述乾隆之所以继圆明园诸园建成后又在翁山西湖兴建清漪园的真正原因。
【答案】在清乾隆十四年(1749)以前,清廷己在香山、玉泉山及西苑先后修建了四座皇家园林,即畅春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圆明园。这四座皇家园林都是从康熙皇帝时开始兴建,此后又由雍正、乾隆皇帝陆续增修。乾隆九年(1744),圆明园完成了扩建工程,乾隆皇帝亲自书写一篇《圆明园后记》,将其夸耀为“天宝地灵之区,帝王游豫之地,无以逾此”,并且明白诏告天下:“后世子孙必不舍此而重费民力以创建苑囿。”但仅六年后,乾隆皇帝又开始兴建清漪园。建清漪园的原因是乾隆皇帝对已建成的四座皇家园林并不真正感到满意。这四座皇家园林没有一座是由乾隆皇帝亲自创建的,这对于好大喜功且艺术修养很高的乾隆皇帝来说,确实是不可忍受的。从造园角度来看,畅春园和圆明园虽然很好,但缺点是在平地上造园,虽然也有宽阔的水域和宏大的建筑群,但只是江南名园集锦式的展开,缺乏天然山水的基础,并不具备真正的山林之美。香山静宜园也只是一座山林风光园,缺少水域、水面。玉泉山静明园内虽有著名的天下第一泉,山体一也颇有特色,可惜的是玉泉山是南北走向,山前也没有宽阔的水域。另外,从已建成的四园来看,圆明园、畅春园己连为‘片,但在玉泉山静明园和圆明园之间还隔着原始地貌的瓮山(万寿山)和西湖。而瓮山作为燕山余脉向平原过渡的最后一座小山丘,山体不高,却是难得的东西走向,又西邻玉泉山,并和远处的西山相望,景色可以互借。瓮山西南侧有京西北郊最大的天然湖—西湖,自元明以来就己是西郊一处风景名胜,有神似杭州西湖的地貌环境; 湖界在圆明园与静明园之间,山水、景观互为相连; 而此时瓮山、西湖仍是一片原始地貌,可完全按照设计者的意图加以规划建设,营造一座水域可媲美于杭州西湖,北面又有真山的皇家宫苑; 建成之后,京西五园便可连成一片,在规模可以超过“百里为度”的秦汉宫苑。乾隆皇帝经过精心策划和完整的规划,把清漪园设计成三山五园的景物构图中心来建设。于是一座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包含平地园、山地园、山水园多种形式并存的皇家园林开始动工了。
4. 金谷园的基本内容和特色有什么?
【答案】(1)基本内容金谷园为魏晋六朝时期私家园林的代表,为西晋石崇所建。金谷园是一座临河的,地形略有起伏的天然水景园。关于这座别墅园,石崇的《思归引》、《金谷诗》和潘岳的《金谷园诗》皆有介绍。石崇经营金谷园的目的,是为了下野之后安享山林之乐趣,兼作服食咏吟的场所。
(2)特色金谷园有前庭和后园之分,亭台楼阁备极华丽,建筑内外金碧辉煌。园内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有许多“观”和“楼阁”,有从事生产的水稚、鱼池、土窟等,从这些建筑物的用途可以推断金谷园是一座巧妙利用地形和水系的园林化庄园。人工开凿的池沼和由园外引来的金谷涧水穿梭萦流于建筑物之间,河道能行驶游船,沿岸可供垂钓。湖水清澈甘甜,菱荷竞美,鱼跃蛙鸣。园内树木繁茂,植物配置以柏树为主调,前庭的沙棠,后园的鸟稗、石榴,
柏木林中点缀梨花等。
5. 试述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发展阶段及主要特征。
【答案】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直到19世纪末叶封建社会解体为止,在三千余年漫长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风景式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古典园林的漫长的演进过程,相当于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封建大帝国从开始形成而转化为全盛、成熟直到消亡的过程。中国古典园林得以持续演进的契机是封建时期中国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份者之间的平衡和再平衡,它逐渐完善的主要动力亦得之于此三者的自我调整而促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发展历史可分为五个时期:
(1)生成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220年)即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商、周、秦、汉。商、周为奴隶制国家,奴隶主贵族通过分封采邑制度获得其世袭小变的统治地位。贵族的宫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滥筋,也是享家园林的前身。以地主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大帝国形成,相应地,皇家的宫廷园林规模宏大、气魄浑伟,成为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流。
(2)转折期(公元220~589年)即魏、晋、南北朝。小农经济受到豪族庄园经济的冲击,北方落后的少数民族南下入侵,帝国处于分裂状态。在意识形态方面突破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呈现为诸家争鸣、思想活跃的局面。豪门士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以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民间的私家园林异军突起。佛教和道教的流行,使得寺观园林也开始兴盛起来。形成造园活动从生成期到全盛期的转折,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大发展的基础。
(3)全盛期(公元589~960年)即隋、唐。帝国复归统一,豪族势力和庄园经济受到抑制,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更为健全、完善。唐王朝的建立开创了帝国历史上一个意气风发、勇于开拓、充满活力的全盛时代。从这个时代起,园林的发展相应地进入盛年期。作为一个园林体系,它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已经基本上形成了。
(4)成熟时期(公元960~1736年)即两宋到清初,继隋唐盛世之后,中国封建社会发育定型,农村的地主小农经济稳步成长,城市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市民文化的兴起为传统封建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封建文化的发展虽己失去汉、唐的阎放风度,但转化为在日愈缩小的精致境界中实现着从总体到细节的自我完善。相应地,园林的发展亦由盛年期而升华为富于创造进取精神的完全成熟的境地。
(5)成熟后期(公元1736~1911年)即清中叶到清末,清代乾隆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盛时代,表面的繁盛掩盖着四伏的危机。道、咸以后,随着西方帝国主义势力入侵,封建社会盛极而衰,逐渐趋于解体,封建文化也愈来愈呈现衰颓的迹象。园林的发展,一方面继承前一时期的成熟传统而更趋于精致,表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 另一方面则暴露出某此衰颓的倾向,已多少丧失前一时期的积极、创新精神。
6. 私家园林中的建筑艺术。
【答案】(1)建筑作用建筑物在园林中既是居止处、观景点,又是景观的重要成分。但是,中国传统园林以山水为景观主体,建筑在其中只起配角作用。建筑物的位置、尺度、形象、色彩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