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西大学商学院810经济学(含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商品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关系。
【答案】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生产价格是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之和,当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商品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关系表现在:
(1)生产价格和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额
①在质的方面,生产价格只是同资本相联系,同活劳动没有联系。因为从生产价格的构成来看,生产成本是由耗费的资本构成的,平均利润也是按预付资本的比例分得的利润,所以它只是同耗费的资本和预付资本相联系。
②在量的方面,生产价格和价值经常不一致。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其产品的生产价格高于价值。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其产品的生产价格低于价值。只有资本有机构成相当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部门,其产品的生产价格正好同价值相等。
(2)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绝不是对价值规律的违背,而只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因为:
①虽然从个别部门来看,资本家阶级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整个资本家阶级获得的利润总额与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还是相等的。
②从个别部门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同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也必然和价值总额相等。
③生产价格随着商品价值的变动而变动,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生产价格就会降低; 反之,生产价格就会提高。
2. 生产与交换、分配、消费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案】(1)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①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说,生产和消费都既是起点又是终点。一方面,生产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另一方面,消费品的消费又是再生产劳动力的生产。
②生产与消费有相互决定关系。一方面,生产决定消费。表现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生产的性质决定消费的性质; 生产引起消费的需要。另一方面,消费也决定着生
产。表现在: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2)生产和交换的关系
①生产决定交换。表现在: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 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 ②交换对生产具有反作用。随着交换的发展、市场的扩大,从而对用来交换的产品的需求会增长,生产也会随之发展。
(3)生产和分配的关系
①分配分为两种:一种是产品的分配,另一种是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即资源分配),这两种分配和生产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表现在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没有产品也就不可能有分配。在资源分配上,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的分配决定着生产,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井且决定生产的结构。
②分配对生产有决定作用:分配对效率具有激励作用,收入分配的方式不仅会直接影响劳动的效率,也会直接影响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
3. 什么是资本主义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有哪此形式? 并做简要叙述。
【答案】(1)资本主义级差地租是资本主义地租的一种形式,指等量资本投在等面积而等级不同的土地上提供的产量不同,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形式,它是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土地的优劣不同是产生级差地租的客观条件。土地的有限性所引起的土地经营的资本主义垄断是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是级差地租的源泉。由于耕地有限,优等地和中等地小能任意增加,为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还要同时耕种劣等地。获得平均利润是资本家在劣等地上投资的前提,劣等地生产率所决定的个别生产价格就成为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经营优等地和中等地的资本家因生产率较高、单位产品成本价格较低,其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 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这些资本家经常获得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剩余利润。这种剩余利润通常以地租形式由租佃资本家交给土地所有者。
(2)级差地租由于形成的条件不同而分为两种形态,即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级差地租Ⅰ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且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资本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Ⅰ是级差地租Ⅱ的基础。构成级差地租工的超额利润一般在租约内做了规定,归土地所有者所有。而构成级差地租II 的超额利润,在租约期内归农业资本家所有; 当租约期满,签订新租约时,就会通过提高地租额而转归土地所有者所有。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经常为了租约长短与租额多少展开斗争,这种斗争反映了两个剥削阶级集团在瓜分剩余价值上的矛盾。
4. 为什么作为计划经济体制微观经济基础的国有企业不能直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答案】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弊端主要是:
(1)产权不清。虽然计划经济体制中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在宪法中明确界定为归全体人民所有,采取国家所有制的形式,但具体由谁承担责任,在实际经济运行中是不具体、不确定的。由于在这个基本层次上的产权主体不确定、没有得到具体落实,因而,就不具备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那样的投资主体责任,不能形成有效的委托一一代理关系,从而也不能形成有效的克服代理问题的激励一一约束机制。
(2)政企不分。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应是自主经营的,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缺乏基本的经营自主权。企业的基本权利分散地集中在与企业发生直接和间接关系的各级政府部门手中。企业运营的行政化体现在各个方面:
①要素供给的行政配给制。企业所需的各种生产资料由物资部门调拨; 企业的用工指标需由主管的劳动部门决定; 企业的资金由财政或行政性的银行拨付等。
②经营管理者的行政任命制。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不是由企业自主选择,而是由主管部门直接任命,并且企业的管理者按行政级别享受待遇。
③企业产品的调拨制。企业的产品一般不直接面向市场,而是由物资部门统一调拨。
④企业利润的统收统支制。企业利润由财政部门统收统支。
(3)权、责、利不明。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不论是与政府之间,还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尤其是企业内部的相关利益者之间,不仅权、责、利应该分明,而且对于每一主体,权、责、利既要具有统一性,又要具有对称性,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具有竞争动力和约束力。而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国有企业在各个方面的主体之间不仅权、责、利的界区小明确,而且小统一、不对称。普遍存在有权无责、有责无权或者有责有权而无利等情况。同时,在分配中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下吃企业的“大锅饭”。
(4)管理不科学。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在利润动力和市场竞争压力的双重驱动下,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加强管理。而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国有企业由于产权不清、政企不分和权责利不明,行政管理替代企业管理,尤其是企业缺乏进行制度创新和加强管理的动力,因而,不可能形成科学的管理制度。
由于这些弊端的存在,所以到改革开放之前,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僵化,经营机制呆滞,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严重压抑,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所以,作为计划经济体制微观经济基础的国有企业不能直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只有通过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才能成为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
5. 结合中国实际,你认为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制度创新?
【答案】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产权清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制后的企业,能否体现出现代公司制的基本特点并有效发挥这种企业制度的功能,关键是能否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从一般意义上讲,要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需形成一系列的制度安排。这些安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健全的行之有效的法规体系,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对于规范公司运作机制,保护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