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711新闻传播理论之新闻学概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闻述评
【答案】新闻述评是新闻和评论的杂交,夹叙夹议、边叙边评。它把一个新闻事件的起因,在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情况加以综述,在综述过程中加以分析、评论,预示其发展趋势、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和后果。记者来信、采访札记也属于新闻述评。
2. 每周评论
【答案】《每周评论》是指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同人创办的小型4开政治报纸,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于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次年8月被北洋政府查禁。《每周评论》不仅政治思想内容丰富,议论精辟,而且在报纸类型上也是一种机关报。它与《新青年》相互配合补充,“重在批评事实”把思想文化斗争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每周评论》具有统一战线性质,团结了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仅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鲜明色彩,而且显示出社会主义倾向。但后因陈独秀被捕和李大钊出走,在胡适主持下,改变了革命的政治方向,转而大肆宣扬实用主义。
3. 含义论
【答案】含义论是从社会学角度对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提出的理论之一。含义论把行为当作内心理解的产物,也就是说,个人行为是个人对我们文化具有共同解释的符号、形象或事件的意义理解的产物。含义论倡导者认为有三种“世界真实”:客观世界真实; 媒介通过连续不断报道而呈现的世界真实; 受众内心存在的世界真实。受众的行为是从其内心对世界的理解出发的。而受众内心存在的世界真实一方面来自对客观世界的亲身感受,另一方面则深深受到媒介的影响。不少研究者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人员集体确定对社会现实的解释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即媒介对现实的描绘在含义的确定、延伸、替换和稳定这四个方面发挥了主导效应。
4. 两级传播
【答案】两级传播是指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根据舆论领袖在传播过程中的存在,提出大众传播的信息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舆论领袖的中介,即表现为由“大众传媒*舆论领袖*受众”构成的两级传播过程。两级传播理论是最早经学术研究而产生的有关传播效果的理论,它从根本上动摇了当时流行的“枪弹论”的想象,并启发了一种全新的传播效果研究思路,引发了更多的相关研究,如传播的社群影响及人际环境、多级传播、有限效果、创新与扩散等。
5. 新闻价值
【答案】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本身所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新闻价值的要素有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等。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新闻价值观和价值尺度。西方新闻学把读者兴趣作为新闻价值的试金石。无产阶级新闻学则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获知新闻的需求,注重社会效果作为新闻价值的基本含义。新闻价值理论产生于西方19世纪30年代的大众化报纸时期,它是在新闻社会化、商品化的客观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中国最早研究新闻价值的是徐宝磺。
6. 商业性报纸
【答案】商业性报纸是以追求利润为主要目的。为此报纸竭力开拓销路以争取广告客户,提高广告收费标准。为了追求销路和利润,报纸的内容一味迎合读者,读者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有时连报上的政治观点也竭力迎合读者,摇摆不定。商业性报纸一般不重视言论,有些以消息的量多、迅速而吸引读者,有些以凶杀、色情、祸害、奇闻趣事等新闻刺激读者。
7. 微博
【答案】微博(Micro-blog )是一种非正式的迷你型博客,是基于Web2.0平台的一种可以发布即时信息的系统。微博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06年,2010年被称为中国的微博元年。微博可以使用户通过网页、收集、IM 软件和API 等方式发送图片和文字信息,不受任何时间地点的限制。与博客不同的是,微博发布的信息受到字数限制,最多不能超过140个字符(70个汉字)。其传播特点有:短小精悍,信息量密集,更契合人们快节奏的生活; 实现跨平台数据交换,使用户摆脱了工具的限制; 准入门槛较博客更低,实现了话语权的平民化。
8. 选择性理论
【答案】选择性理论是大众传播受众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是指受众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选择性理论的存在说明,受众在大众传媒面前并不完全被动,而具有某种能动性,大众传媒并没有随心所欲地支配和左右受众的力量。
9. 便士报
【答案】便士报又称美分报,是指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美国的廉价报纸。因购买报纸只需要1便士,故称便士报。世界上第一份便士报是美国的《纽约太阳报》。便士报的主要特点是廉价、大众、广告、传媒,其实质就是买报人不再需要支付报纸的全部成本。报社通过这一方式改变了以前报纸只是富人才买得起的状况,使报纸成了当时最大的信息传播媒介,为后来的报纸广告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报纸获取最大利润率的关键。
10.新闻理论
【答案】新闻理论是指总结、阐明人类新闻活动主要是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它从新闻实践
中抽象出来,又指导新闻实践,是新闻、新闻事业活动规律的一般原理,是新闻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新闻事业的性质、任务、作用及其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新闻事业和实际的关系、和政治的关系、和群众的关系; ②新闻事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的工作原则; ③新闻道德和新闻工作者的修养; ④新闻媒介经营管理的原理和运行机制。
二、简答题
11.当前中国新闻改革有哪些基本特点?
【答案】当前中国新闻改革有四个鲜明的基本特点:
(1)从自发走向自觉—中央掌握改革主导权
从1978年底到1999年的20余年间,中国新闻改革在整体上是自下而上进行的。这种自下而上的改革,从微观上看是一种自觉行为,但从整体上看却是自发的。自发的改革越到后来越显示出其先天不足。改革往往是零碎而缺乏系统性; 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整体性; 往往是单兵突进,缺乏全面性。
新世纪之初,中央及中央主管部门已经站到了新闻改革的前台,掌控新闻改革的主导权。新闻改革由自发走始从“发号施令”者向服务者转化。
②受者的角色转化:受众开始被认为是新闻信息理所当然的“消费者”,享有知晓新闻信息的权利。
③媒介风格的转化:传统的党报风格政治宣传味较浓; 而媒介把视角转向受众时,媒介品种多元化,出现了适应受众不同口味的新闻,尤其是晚报、都市报以及信息类报纸,不仅带给受众有关新闻信息、娱乐、消遣等多方面的需求,而且这些需求反过来刺激了媒介多元化风格的形成。
(4)受众兴趣—从雅俗共赏走向雅俗分赏
①受众的分化:受众从大众化向小众化方向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媒体市场化程度加深,受众被细化为小型的群体。从而实现了雅俗共赏向雅俗分赏的过渡。
②媒体的分化:媒体从单一性向多元性过渡
雅俗共赏向雅俗分赏的过渡,还表现在媒体的变化之中。即媒体依据受众分化的走势,从单一性走向多元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受众的兴趣越来越影响媒体的运作。
单一的政党报向党报、人众化报纸并存的格局转化; 最明显的变化在于出现了高级严肃性媒体与生活大众化媒体的分化; 受众分化现象也决定了媒体从传统的巨型走向小型。
(5)媒体运作—从单一媒体走向媒体融合
进入新世纪,几乎所有媒体都向多媒体方向努力,纷纷建立网站。与媒体融合相适应,在新闻报道上,也逐步向融合新闻方向推进。各媒体利用网络,推出文字、视频、音频、图片等全方位、立体式的新闻。
(6)新闻理念—从新闻学走向大众传播学
传统新闻学存在着开设课程老、研究方法多为定性、缺少定量、研究范围窄等弊病。传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