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28新闻传播实务之新闻采访教程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在新闻采访活动中,怎样搞好体验式采访?

【答案】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来看,要搞好体验式采访,以下几点带有规律性:

(1)选好体验点,选点就要通盘考虑,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点选得好不好,关系着体验采访的成败。选点的根据:

①考虑报道需要;

②考虑尽量同自己平时分工采访的行业结合起来;

③考虑有利于记者锻炼。

(2)甘当小学生,老老实实向采访对象学生产技术,学劳动本领,学他们的好思想、好风格。没有这种态度,体验采访很难有大的收获。

(3)不是为体验而体验,体验的最终目的是要写出更好的报道; 也不是只体验不采访,要把体验和采访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体验中采访,在采访中进一步体验。如果发现新的重要线索和新的问题,还可以拓宽采访面,不满足于写一篇体验式报道就算完成任务。

(4)一次体验采访的时间是长一点好还是短一点好,要视需要而定。

(5)体验式报道要有体验的特点,以区别一般报道。

这类报道,记者的参与意识较浓,笔尖要带感情,写出自己的感受,而这正是打动读者的关键所在。形式不拘一格,通讯、日记、札记等体裁,均可用,贵在创新。

2. 对旅行采访和旅途通讯写作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案】(1)对旅行采访的基本要求

①精心策划。搞好旅行采访,关键要有一个好点子。重走长征路就是一个好点子。

②重大的旅行采访活动,出发前要作好思想、知识、物质以及前后方的联络与配合等各方面的准备。

③把“走马观花”和“下马观花”结合起来。旅行采访跑的地方多,不可能在一个地方久留,难免“走马观花”。但要把“走马观花”与“下马观花”结合起来,抓住特点和重点,深入采访。“走马观花”在粗看,着眼于宏观; “下马观花”在细看,着眼于微观。“走马观花”与“下马观花”结合,就能解决跑的地方多又要深入采访的矛盾。

④要依靠沿途党委和政府,依靠各地群众。

⑤要有持久吃苦的精神。

⑤一路走,一路写。把最新鲜的感受及时告诉读者,可以把读者的胃口吊起来,随着记者一起去“旅行”。

(2)对旅途通讯写作的基本要求

①总体构思。旅途通讯写作一般是以系列通讯形式出现的,要注意总体构思。总体构思包括总的主题思想,大的框架,要达到的目的等,这需要系统思维。

②写作的着重点是写特点、写变化、写发现、写问题。

③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熔为一炉,既给人以思想启迪,又给人以知识,读起来兴味盎然。

④可以使用多种表现手法。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均可用。旅途通讯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文体,可以纪实,叙述描写; 也可以议论,说古论今,还可以抒发自己的感情。

⑤表现形式可以不拘一格,注意创新。

⑥表述上使用第一人称,让读者随记者的旅踪,去领略记者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3. 与古代的山水游记相比,如今的旅途通讯体现出了哪些价值?

【答案】今天的旅途通讯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与古代的山水游记有很大不同,同近现代报刊刊出的旅途通讯相比,也有很大发展。内容更加绚丽多姿,形式更加多样化。今天的旅途通讯突出地体现了五种价值:

(1)教育价值。旅途通讯写了祖国的壮丽河山、名胜古迹、丰富宝藏、建设成就,可以激发人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豪情,是进行爱国主义的一种好教材。

(2)经济价值。旅途通讯传播旅游信息,对调动人们的旅游兴趣,促进旅游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不仅如此,旅途通讯还是沟通各地产品信息,促进物资交流的桥梁。旅途通讯还有利于招商,开发资源。

(3)社会价值。旅途通讯是展示历史沧桑、时代变迁、民族生活、民风民俗等的画卷,它提出的社会问题,具有社会价值。

(4)中外文化交流价值。旅途通讯既可以写国内旅途见闻,又可以写国外旅途见闻,传播中外文化,具有中外文化交流价值。

(5)美学价值。旅途通讯用生动的笔触,描绘沿途的山川景物,风土民情,给人以山美、水美、人美的感受。旅途通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的要求,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增强人们的审美观念,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4. 党为建设一支高素质新闻队伍所做的工作有哪些?

【答案】我们党历来重视新闻事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无沦是在夺取政权以前还是以后,都很重视记者队伍的建设,并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记者队伍,做了大量工作。这些工作主要表现在:

(1)在政治思想上关心记者队伍。针对记者工作中出现的重要问题作出专门决定,有些关于新闻工作的决定,虽不是专门针对记者的,但对记者工作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2)在组织上关心记者队伍。抽调得力干部去当记者,充实记者队伍,加强记者队伍的力量。

(3)在培训提高上关心记者队伍。在党校办新闻班,在大学创办新闻系,还举办各种形式的

训练班,培训、提高记者的个人素质。

(4)在解决实际困难方面关心记者队伍。给记者创造做好工作的必要条件,帮助他们解决采写活动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5)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非常关心记者工作,他们对记者工作作了许多极其重要的指示,直到审稿、帮助记者修改稿件。

5. 思想作风修养与工作作风修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1)思想作风修养的主要内容即记者要有一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水平和党的政策水平,具备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政治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并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思想作风修养的核心是新闻工作者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工作作风的主要内容

工作作风修养是思想作风修养的另一重要内容。在我国,新闻工作者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奔走不息的“特殊流浪汉”,新闻是“跑”出来的。工作作风的核心是新闻工作者的牺牲精神和冒险精神。新闻事业的确是一项十分艰苦且具有冒险性的事业,需要记者具有牺牲精神。和平时期当记者,一般用不着去冒枪林弹雨之险; 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也大大减少了记者的劳动强度。但是,要出色地完成报道任务,吃苦耐劳和不计个人得失的精神,勤奋、顽强、扎实的下作作风,仍是每个记者所必备的。

6. 简要回顾我国党报在全国范围内设立记者站的历程。

【答案】记者站是新闻单位的派出机构。我国党报在全国范围内设立记者站的历程如下:

(1)党报在全国范围内普遍设立地方记者站,配备地方记者,始于50年代初期,首先是从中央、大区、省三级党委机关报开始的。

101953年7月,中共中央关于《人民日报》决定在各大行政区、各省和工矿区逐步设立常驻记者站或地方特派记者,曾作出规定,并通知各中央局、分局转各省委。大区中央局机关报的地方记者站设在省,建得较早。例如,中共中央西南局机关报重庆《新华日报》,从1951年起就陆续在川东、川南、川西、川北、云南、贵州、西康等省、区建立了记者站或记者组。

②1954年7月,《中共中央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指出,中央一级的报纸和各省(市)委的机关报应当根据需要逐步在各地设立常驻记者或记者站。从此,省(市)一级的机关报也纷纷建立起地方记者站或派出常驻地方记者。

01957年底,人民日报社的地力记者站和新华社的地力分社合为一家,分社记者也是《人民日报》记者,《人民日报》记者也是分社记者。

(2)十年动乱期间,中央一些报纸的记者站随着报纸停刊而不复存在。有些报纸虽然没有停刊,但记者站名存实亡。记者站工作受到极大削弱。

(3)粉碎“四人帮”后,人民日报社的记者站又和新华社的地方分社分家,自成建制,属人民日报社直接领导。人民日报社和其他中央一级的大报,都用很大力气在各省、市、自治区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