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陕甘宁边区普及小学义务教育的政策及其实施研究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小学教育,小学义务教育

  摘要



陕甘宁边区继承和发展了苏区的教育经验,在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建立了自己的教育体系,包括干部教育、在职干部教育、中等教育、小学教育、幼儿教育、社会教育和部队教育。其中,小学教育在陕甘宁边区教育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改革也较为典型,是边区教育体系中富有特色的部分。陕甘宁边区的小学教育是在实行普及免费教育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经济条件虽然相当困难,但边区政府依然集中力量大力发展小学教育,除了边区政府开办的正规小学外,还有很多非正规的民办小学,这些小学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人民群众的需要和自愿为原则,将教育与生产生活、家庭生活相结合,课程设置灵活实用。陕甘宁边区的小学教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其他教育的发展,改变了边区人民落后的精神面貌,在促进边区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做了很大的贡献。陕甘宁边区小学教育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它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是在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密切联系边区的实际发展的国民教育,特别是推行“民办公助”的政策发展农村的小学教育,更是一个伟大创举。
本文在已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陕甘宁边区的小学教育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的研究,分析了小学由普及教育到义务教育的转变,论述了边区实施小学义务教育的意义与启示。
本文的正文部分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陕甘宁边区开展小学教育的背景。首先从陕甘宁边区成立前的早期革命活动、根据地的创建到边区的形成简述了陕甘宁边区的创建,随后从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两方面论述了边区开展小学教育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小学教育方针的提出与小学发展的阶段划分。在抗战初期,陕甘宁边区是以国防教育方针指导各级各类教育,也包括小学教育;1940年以后,在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指导下开展小学教育。边区小学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数量的迅速发展期、“旧型正规化”发展期和“民办公助”化发展期三个阶段。
第三部分,陕甘宁边区普及小学教育到普及小学义务教育的过渡。这一部分着重从开展小学教育的政策和具体措施着手,论述了边区普及小学教育与普及小学义务教育的历史过程;同时,分析了由普及小学教育到普及小学义务教育过渡的原因。
第四部分,陕甘宁边区普及小学义务教育的意义。这一部分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其意义:一是对当时乡村社会建设的作用,二是对现代农村教育的启示。


 
在革命战争年代,党中央和边区政府能克服战局紧张、物资短缺、经费不足等困难,大力发展小学教育,实行普及的义务教育,为扫除文盲,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结合农村文化落后的实际及生产生活的需要,发动群众自己来办学,创造出了更多的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教育形式与教学理念,办出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教育,这对我们当今的新农村建设及农村义务教育的推进仍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