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ITP的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机制主要是() 病毒感染直接抑制血小板产生。 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减少。 脾脏功能亢进致血小板破坏。 血小板消耗增加。 免疫功能紊乱致血小板破坏。
男性,19岁,发热、体温最高39℃,干咳6天,伴咳痰3天,咳少量白色黏痰,偶有痰中带血。查体:面部潮红,右肺肩胛下区可闻及少许小水泡音。胸片示右侧肺野中内带可见斑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界不清。需要下列哪些检查以明确诊断() A.血常规。 B.血培养。 C.痰培养。 D.支气管镜检查。 E.肺功能。 F.痰查抗酸杆菌。 G.肺炎支原体抗体测定
H.军团菌抗体测定。
引起血ACTH升高的疾病是() Sheehan综合征。 肾上腺皮质腺瘤。 PRL瘤。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Addison病。
14个月女婴,因反复咳嗽、气喘2周余,用多种抗生素及肾上腺素皮质激素治疗,近2天腹泻、呕吐,大便每日十余次,稀薄,有黏液及豆腐渣样块物()1岁女婴,腹泻5天,大便每日十余次,量中,蛋花汤样,有时呕吐。体检:神萎,皮肤弹性差,哭泪少。大便常规:少量白细胞()2岁男婴,因营养不良、肺炎住院治疗2周,出现呕吐、腹泻,大便暗绿色,8~10次/日。体检:营养不良貌,神萎,皮肤黏膜干,弹性差()2岁男婴,腹泻3天,大便每日十余次,黄色水样,量多,伴有呕吐、发热和流涕()2岁男婴,腹泻伴恶心、呕吐,哭吵不安1天,大便黏液,脓血样,有腥臭味,每日7~8次。大便镜检白细胞及少量红细胞() 真菌性肠炎。 轮状病毒肠炎。 空肠弯曲菌肠炎。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 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
男性,19岁,发热、体温最高39℃,干咳6天,伴咳痰3天,咳少量白色黏痰,偶有痰中带血。查体:面部潮红,右肺肩胛下区可闻及少许小水泡音。胸片示右侧肺野中内带可见斑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界不清。该患者可能的诊断为() A.COPD。 B.葡萄球菌肺炎。 C.肺炎球菌肺炎。 D.军团菌肺炎。 E.支原体肺炎。 F.肺结核。 G.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
符合溃疡性结肠炎的典型临床表现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