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435保险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有哪些?

【答案】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日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顶。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主要有四个,即: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1)充分就业在广泛的意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意愿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通常以失业率的高低作为衡量充分就业与否的尺度。充分就业并不是百分百的就业,不排除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存在。

(2)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衡量。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即不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口前,经济学家认为,轻微的物价上涨属于正常的经济现象。

(3)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加。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衡量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人均GDP 。

(4)国际收支平衡对现代开放型经济国家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情况,还反映该国经济的稳定程度。当一国国际收支失衡时,会对国内经济形成冲击,从而影响该国国内就业水平、价格水平及经济增长。

实践证明,要同时达到上述四个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各国应该结合本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某一历史阶段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制定调控经济的则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必要的法律行政政策来保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2. 试用AS-AD 模型说明在不利的总供给冲击下,传统的总需求管理政策为什么无效? 那么政府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应对不利的总供给冲击?

【答案】(1)传统的总需求管理政策无效的原因分析

AS 曲线向左移动造成经济生活中的滞胀现象。不利的总供给冲击是指总供给下降,传统的总

需求管理政策是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如图所示,在不利的总供给冲击下,即在滞胀条件下,传统的总需求管理政策是无效的。这是因为,面对总产出水平的下降,政府应该采用扩张性的总需求政策,AD 曲线向右移动达到新的均衡点,在新的均衡点上,产出达到了充分就业水平,但是价格水平更高,经济中的通货膨胀水平更高,因此传统的总需求管理政策在解决滞胀的问题上是失效的,因为它不能使价格和产出同时达到原来的充分就业产量水平。

图 不利的总供给冲击的后果

(2)应对不利的总供给冲击可采取的措施

政府可以采取措施同时增加总供给和总需求来应对不利的总供给冲击,使得产出回到均衡水平,价格水平保持相对稳定。具体来说,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应对不利的总供给冲击:

①提高企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增加产品供应量。

②增加政府支出和转移支付,提高消费水平和企业的产出水平。

③降低利率水平,增加消费和企业的投资。

3. 什么是“消费函数之谜”?

,是指凯恩斯之后的经济学家对消【答案】“消费函数之谜”又称“凯恩斯一库兹涅茨悖论”

费统计数据实证研究的结果与当初凯恩斯提出的绝对收入假说两者之间的矛盾。凯恩斯所提出的绝对收入假说可以用标准的消费函数来表述,其公式为:

上式说明,消费是可支配收入y d 的函数,其中,α为自发消费支出,β为边际消费倾向。将上式两边同时 除以可支配收入y d ,就可以获得平均消费倾向APC :

由上式可知,平均消费倾向APC 大于边际消费倾向β,根据绝对收入假说,凯恩斯认为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费的增加没有收入增加得多,即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 同时,收入的增加也会引起的减小,因此平均消费倾向也是递减的。

但是,这一结论与对消费统计资料的实证研究结果并不一致。首先,边际消费倾向并不是递减的,而是递增的; 其次,短期边际消费倾向是波动的,而不是稳定的。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研究了1869--1993年间每30年左右的长期消费资料,得出如下结论。

①长期平均消费倾向是基本稳定的,而不是下降的。

②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资料所得出的平均消费倾向,与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料所得出的平均消费倾向是不一致的。故可以得出,边际消费倾向不是下降而是上升了。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是基本相等的。

这些结论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不一致,这些矛盾称为“消费函数之谜”。经济学家正是从对“消费函数之谜”的解释中提出了各种消费理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永久收入理论和相对收入理论。

4. 简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主要观点。

【答案】(1)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相信并且依赖于至少以下四个假设条件,即:个体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市场出清和自然率假说。

①个体利益最大化。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把个体利益最大化这一假设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结合在一起,认为宏观经济现象是个体经济行为的结果,宏观经济理论必须具有微观经济理论的基础,特别是要符合利益最大化的基本假设条件。

②理性预期。理性预期是指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等相一致的预期。理性预期理论认为,如果

人们是理性的,那么他们会最人限度地充分利用所得到的信息来作出行动而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

③市场出清。市场出清假设是说,无沦劳动市场上的工资还是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有了这种灵活性,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都不会存在超额供给。

④自然率假说。根据自然率假说,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文化传统。长期而言,经济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 尽管短期内,经济政策能够使得实际失业率不同于自然失业率。自然率假说实际的意义是:一个经济社会在长期中不会存在非自愿失业的现象。

(2)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主要观点

①宏观政策的无效性,其原因在十理性预期。货币主义仅仅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则更进一步地认为一切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都是无效的。

②适应性预期错误论,其原因是人们进行预期的时候不但要根据过去的事实,还要考虑将来的变化。

③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斟酌使用”的或者对经济运行进行“微调”的政策。这个观点的理论基础是“卢卡斯批判”。

5. IS 曲线和LM 曲线的斜率对货币政策效果有何影响?

【答案】货币政策的效果指变动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假定增加货币供给能使国民收入有较大增加,则货币政策效果就大; 反之,则小。货币政策效果同样取决于IS 曲线和LM 曲线的斜率。

(1)IS 曲线的斜率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如图所示,在LM 曲线形状基本不变时,IS 曲线越平坦,LM 曲线移动(由于实行变动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