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12政治经济学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它与其他剥削制度的相同点和根本区别在哪里?
【答案】(1)资本主义生产力式的本质特征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指以社会化的机器大生产为物质条件、以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是雇佣劳动制度。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其他剥削制度的相同点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封建剥削制度和奴隶剥削制度的相同点在于,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和奴隶主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并凭借自己的统治地位无偿占有工人、农民和奴隶的劳动成果,他们之间都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其他剥削制度的根本区别
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奴隶主和奴隶是赤裸裸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奴隶劳动创造的产品全部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在封建社会,地主通过榨取地租的方式剥削农民,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与工人签订雇用协议,形成了新的生产关系:雇佣劳动力。资本主义的剥削是隐藏在契约里,在“平等交易”的掩盖下进行的,所以资本主义剥削具有隐蔽性的特点,而且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隐蔽性越来越强。
2. 简述现阶段我国引进外资的主要形式和应当注意的问题。
【答案】(1)现阶段我国引进外资的主要形式
引进外资是指利用国外资本来进行建设和从事对外经济贸易的活动,是一种国际信贷关系。现阶段我国引进外资的主要形式有以下两类:
①外国贷款。其中又分为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出口信贷、外国商业银行贷款、发行国际债券。这类外资,构成我力的外债,要用外汇或出口产品偿还本金和利息。
②外商的直接投资,如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外资独资企业、合作开发资源等。我方对这些外来投资一般不承担偿还义务,而是由参加合营的双方共负盈亏,共担风险或外资自己负盈亏、担风险。这种外资不构成对外债务。此外,我国利用外资还采用补偿贸易、来料加工、来件装配、国际租赁等形式。
(2)现阶段我国引进外资应当注意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外资的规模从小到大,现在已成为世界上利用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引进外资对加速技术进步和推动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但也要看到,外资的引进也要付出代价。因此,在引进外资时必须审时度势,兼顾眼前和长远利益、局部和整体利益,着重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①必须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拒绝一切不平等和奴役性的条件,不接受有任何侵害本国权益的条款。
②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利用外资的总量,要受到各种经济条件的制约,要承担还本付息和支付利润的义务,所以必须考虑到偿还能力,严格控制举债,以避免债务危机。
③保证重点,提高利用外资的经济效益。利用外资要根据偿还能力和国内资本、物资配套能力,协调好各力-面的关系,加强管理,统筹规划,综合平衡,保持适当的规模和结构,保证正确的使用方向和重点,大力提高外资使用的综合经济效益。
④改进投资环境,确保双方的经济权益。
3. 简述新型工业化道路及其特点。
【答案】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指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传统的工业化道路相比,有如下特点:
(1)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标志和落脚点。
(2)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新型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坚持以信息化带动下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技术手段和重要标志。
(3)新的处理各种关系的思路。要从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量富余、虚拟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且风险较大的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特点和必须注意的问题。
(4)新的工业化战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术基础,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撑力。
4. 结合我国体制转轨期的实际,分析如何综合运用金融手段和财政手段来促进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
【答案】(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可以概括为两个字:转轨,即从传统的、封闭的自然经济向现代化、开放化、市场化经济转轨。30多年的经济转轨是一个多层面的历史过程,中国经济体制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封闭半封闭变为全力一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对外开放。
在转轨时期我国面临的实际情况如下:
①总供求方面: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经济过热,有通货膨胀
趋势; 自1997年以后,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持续几年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趋势,主要表现在:物价持续下跌; 社会消费占GDP 的比重持续下降; 净出口(国外需求)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年降低。
②结构方面:在供需总量矛盾的背后,通常隐含结构性矛盾。在体制转轨时期,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结构不平衡,城乡结构二元经济趋向成熟并开始向一元的现代经济转化,国有商业银行呆坏账问题严重,金融风险加大,经济运行内部各种矛盾突显。
(2)针对以上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财政与金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
①财政手段:
a. 促进总量平衡方面:对于90年代上半期,我国经济中出现的需求大于供给的状况,政府采取的是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即紧缩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增加税收,抑制了需求过剩的趋势,收到了一定成效。对于90年代后半期出现的供给大于需求,经济过冷,有效需求不足,政府采取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扩大预算赤字,增加国债发行,加大政府支出,通过加大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这样的政策收到成效,有力地拉动了经济的较快增长。同时政府还通过提高工资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等许多措施来刺激居民消费,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b. 促进结构优化方面:政府为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调整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调整所有制结构,即彻底清理那些长期亏损的国有中小企业,减少一部分社会无效供给:调整行业结构,即减少传统行业的投入,加大新兴技术领域的投资力度,以求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 调整产品结构,即将那些假冒伪劣商品淘汰出局从而净化市场、减少无效供给; 调整技术结构,即顺应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规律的要求,不断增加新技术在商品中所占的比重,减少落后技术提供的产品在市场的比重。
②金融手段:
a. 促进总量平衡方面:1997年以前由十我国经济需求过旺,我国实行的是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有效地缓和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的状况,给改革和结构调整带来了有利的经济环境。自1996年我国实现“软着陆”后,我国由需求过旺转向有效需求不足,货币政策就开始灵活微调,货币政策由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转向稳健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连续多次下调利率,并于1999年9月开征利息税,同时适度增加了货币投放和信贷投放。
b. 促进结构优化方面:中国经济改革内生性使得政府在采取金融手段的同时也兼顾了减少不良资产、化解金融风险的责任。20世纪90年代后期政府通过加大货币投放与信贷投放,使总量平衡基本实现的前提下,结构失衡在有力资金的支持下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3)综上所述,在面对经济转轨时期以及今后经济运行过程中,政府和央行要加大协调,采取“逆经济风向行事”的综合行动,当经济过冷或过热时要配合采用财政手段和金融手段加以控制和调节,井加强对经济形势的预测,避免事后调节,加大事前调节的力度,以保证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