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西财经大学888会计实务之中级财务会计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使用期限确定的无形资产和使用期限不确定的无形资产

【答案】(1)期限确定的无形资产是指在有关法律中规定有最长有效期限的无形资产,如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和特许权等。这些无形资产,在法律规定的有效期限内受法律保护;有效期满时,如果企业未继续办理有关手续,将不再受法律保护。

(2)期限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是指没有相应法律规定其有效期限,其经济寿命难以预先准确估计的无形资产,如非专利技术。这些无形资产的经济寿命取决于技术进步的快慢以及技术保密工作的好坏等因素。当新的可替代技术成果出现时,旧的非专利技术自然贬值;当技术不再是秘密时,也就无价值可言。

2. 应收票据贴现

【答案】应收票据作为一种债权凭证,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产品、提供劳务等而收到的,还没有到期的,尚未兑现的商业汇票,包括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应收票据的贴现是指持票人因急需资金,将未到期的商业汇票背书转让给银行,银行受理后,扣除按银行的贴现率计算确定的贴现息后,将余额付给贴现企业的义务活动。

票据贴现分为无追索权票据贴现和有追索权票据贴现两种方式:

①无追索权票据贴现是指贴现票据的所有风险和利益在票据贴现时全部转移给银行,在票据到期日若出票人违约,贴现企业不负连带债务责任;

②有追索权票据贴现是指贴现票据的所有风险和利益在票据贴现时并小完全转移给银行,贴现企业负有背书责任,即在票据到期日,若出票人违约,银行将向贴现者索取相关款项。

3. 可收回金额

【答案】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是指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的较高者。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的较高者确定。

在估计资产可收回金额时,原则上应当以单项资产为基础,如果企业难以对单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应当以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确定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要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通常需要同时估计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和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但下列情况,可以有例外或者做特殊考虑:

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只要有一项超过了资产的账面价值就表明资产没有发生减值,不需再估计另一项金额。

没有确凿证据或理由表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显著高于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

净额的,可以将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视为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如果无法可靠估计,应当以该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其可收回金额。

4. 或有事项

【答案】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其结果须由某些未来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来决定的不确定事项。常见的或有事项包括:未决诉讼或仲裁、债务担保、产品质量保证、承诺、亏损合同、重组义务、环境污染整治等。

或有事项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或有事项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或有事项作为一种不确定性事项,必须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引起的客观存在状况。(2)或有事项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或有事项结果的不确定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或有事项的结果是否发生具有不确定性,二是或有事项的结果预计将发生,但是发生的具体时间或金额具有不确定性。(3)或有事项的结果须由未来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来决定。

5. 未达账项

【答案】未达账项是指由于企业间的交易采用的结算方式涉及到的收付款结算凭证在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传递上存在着时间传递上存在着时间的先后差别,造成一方已收到凭证井已入账,而另一方尚未接到凭证仍未入账的款项。未达账项主要是因为企业和银行收到结算凭证的时间不一致所产生的,会使银行对账单上的存款余额同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不相一致。

未达账项归纳起来,一般有如下四种情况:①企业己收款记账,而银行尚未收款记账。②企业己付款记账,而银行尚未付款记账。③银行己收款记账,而企业尚未收款记账。④银行己付款记账,而企业尚未付款记账。

二、简答题

6. 简述运用追溯调整法进行会计调整的基本工作步骤。

【答案】追溯调整法的概念见名词解释。

追溯调整法通常由以下步骤构成:

第一步,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

第二步,编制相关项目的调整分录;

第三步,调整列报前期最早期初财务报表相关项目及其金额;

第四步,附注说明。

其中,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是指按照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对以前各期追溯计算的列报前期最早期初留存收益应有金额与现有金额之间的差额,通常可以通过以下各步计算获得:①根据新会计政策重新计算受影响的前期交易或事项;②计算两种会计政策下的差异;③计算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④确定前期中的每一期的税后差异;⑤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需要注意,对以前年度损益进行追溯调整或追溯重述的,应当重新计算各列报期间的每股收益。

采用追溯调整法时,对于比较财务报表期间的会计政策变更,应调整各期间净损益各项目和财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视同该政策在比较财务报表期间上一直采用。对于比较财务报表可比期间以前的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应调整比较财务报表最早期间的期初留存收益,财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数字也应一并调整。

7. 企业合并有哪些类型?它们的主要区别?会计处理有何不同?

【答案】企业合并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交易或事项。企业合并的结果通常是一个企业取得了对一个或多个业务的控制权。

企业合并类型的划分

(1)企业合并的类型

我国的企业合并准则中将企业合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为两大基本类型一一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企业合并的类型划分不同,所遵循的会计处理原则也不同。

①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指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且该控制并非暂时性的。其中,能够对参与合并各方在合并前后均实施最终控制的一方通常指企业集团的母公司;能够对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实施最终控制的相同多方,是指根据合同或协议的约定,拥有最终决定参与合并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从中获取利益的投资者群体;实施控制的时间性要求,是指参与合并各方在合并前后较长时间内为最终控制方所控制。

②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指参与合并各方在合并前后不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的合并交易,即除判断属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情况以外其他的企业合并。

(2)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区别

①会计计量基础不同。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账面价值计量,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公允价值计。

②会计处理方法不同。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权益结合法,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

③会计信息批露内容不同。企业合并发生当期的期末,两种合并方式都需要分别在附注中披露下列信息:参与企业合并的基本情况、合并(购买)日的确定依据、合并合同火协议约定将承担被合并(购买)方或有负债的情况和合并后已处置或准备处置被合并(购买)方资产、复制阿德账面价值、处置价格等信息。除此之外,两种合并方式还应分别披露:

a.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还应披露的信息:属于属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判断依据;被合并方采用的会计政策与合并方不一致所做调整情况的说明等。

b.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还应披露的信息:合并成本的构成及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级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商誉的金额及其确定方法;因合并成本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计入当期损益的金额。

(3)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