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东大学行政管理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冷处理与热处理法

【答案】冷处理与热处理法指在双力一各抒己见、互不相让、争论激烈的情况下,如事情不是很急,可暂时搁置,等双方冷静下来,能更加理性地对待时再行沟通,争取事情的妥善解决。如事情比较急,就要站在全局高度,权衡利弊,吸取利大弊小的意见,以行政手段裁定。

2. 公共行政成本

【答案】公共行政成本指的是行政活动中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空间、时间、权威、信誉等各种有形与无形资源的总称。具体包括:①有效成本。它在行政过程中能够转变为行政绩效,有量化成本和非量化成本两种形式,如工作人员的工资、办公物品的折旧消耗费用、调研和决策执行费用等,都是以货币计量的有效成本; 而政府部门在各项决策中必须承担的风险,是无法以货币计量的有效成本。②无效成本。如政府部门难以杜绝的铺张浪费,或因政府直接参与市场竞争而引发的寻租腐败等无益于提高政府绩效的支出就是一种无效成本。

3. 民主行政

【答案】民主行政是指以民主价值观和政治伦理规范作为一切行政价值的基础的理论学说。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它是60年代新公共行政运动的理沦在80年代的发展。民主行政理论涉及的领域是广泛的。民主行政的理论观点概括起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在于代表和最大限度地表达公共利益。因此,公共行政必须超越党派观点,超越团体利益,始终如一地维护社会公平、公理、公德,维护社会正义。

(2)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实现国民的实质性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国民参与是保障行政民主的根本途径,而行政民主山于政治与行政的不可分性成为政治民主的必要条件,同时亦是政治民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3)确保行政“主权的委托者”的功能地位和作用,实现行政为国民服务的最高宗旨。与此相联系,必须实行开放式的政府公共政策议程,大大增强行政管理的透明度,在防止专业主义或“专家治国”的同时,反对仟何以效率或成本为借口实行行政集权,甚至行政专权。

(4)反对“价值中立”,主张通过积极的公共政策充分而有效地反映和体现社会各阶层的意愿、需求、利益。

4. 公共政策间题

【答案】公共政策问题是指经由政策制定者认定,进入政府议程而欲加以解决的公共问题。公共政策问题是通过公共活动能得以实现的未实现的需要、价值或改进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政策问题具有选择性、动态性和时效性。公共问题不等于公共政策问题,公共政策问题只是

诸多公共问题中的一部分。公共问题成为公共政策问题的条件是:公共问题促使人们行动,特别是向政府及公共部门表达,同时该问题又在特定政府权限范围之内,在特定时期被列入政府政策议程。

当代政府遇到的公共政策问题,性质复杂,范围广泛,其特点是:

(1)相互依赖性。政策问题并非是单独存在的孤立实体,而是彼此交错,相互影响。在解决政策问题时,必须采取整体的观点,将问题视为整体问题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2)主观性。政策问题是人类对于环境所采取行动的思考产物,是人类以概念诊释问题情景的感觉产物。因此政策问题的解决必须有人文的关怀。

(3)人为性。政策问题是人类主观判断的产物,它不能脱离该问题的厉害关系人。因此政策问题是基于社会需求而建构、维持或改变的。必须重视利害关系人的重要性。

(4)动态性。一个政策问题可能有不同答案,答案本身也很可能转化成为一个问题,因此,问题与解决方案经常相互流动。

5. 编制管理:行政组织的编制管理

【答案】行政组织的编制管理,是按法律规定的制度和程序,对行政组织的职能范围、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等进行的管理。它包括职能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编制管理三方面。从实际运作来看,编制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①制订编制方案; ②确定各部门的职能范围,进行科学的职能配置; ③审批机构与人员; ④监督编制执行情况; ⑤做好编制统计; ⑥制定有关的编制法规。为加强编制管理工作,我国县以上的各级政府都设立了机构编制委员会,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对编制工作进行具体的管理。

6. 概念数据库

【答案】概念数据库是最终用户对数据存储的看法,反映用户综合性信息需求。概念数据库一般用数据库名称及其内容(简单数据或复合数据)的列表来表达。

7. 行政领导者职权

【答案】行政领导者的职权是指由法律规定与职位相当的行政权力。职权是行政领导者发挥支配性影响力的实质条件。同时,职权还意味着行政领导者必须承担的行为责任,否则就构成失职。因此,职权对行政领导者,既是他们的权利,又是他们的义务,职权是权利与义务的共同表现。

8. 立法权

【答案】立法权时立法主体依法行使的制定、认可、解释、补充、修改或废止规范性文件的权力,表现为调整各类社会关系的综合性权力体系。关于立法权限,现行宪法确立我国立法机制的框架;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制定法律; 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 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地力一性法规;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分别报上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国务院部委可以根据法律、

行政法规制定规章。

二、简答题

9. 简述行政议程的建立。

【答案】议程建立是政策过程的第一阶段,决策者需要辨认什么是政策问题,并依据某种标准,对问题的轻重缓急做出排序。实际情况可能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可能完全不同。把什么问题纳入议程,把它看作什么性质的问题,这对后面的决策阶段有重要影响。因此,议程建立实际上是整个政策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具体包括:

(1)政策问题的确认

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那些带有普遍性和共性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是人们的价值、观念、利益或生存条件遭到威胁或损害而出现的问题; 社会问题是由于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使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乃至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也有人解释为,政策问题是那些引发部分或全部公民需求或不满的条件和状况,而这些公民追求的是状况的改善或矫正。

不同角度和不同理解会有不同的问题定义,有时甚至会形成冲突。实际决策过程中人量问题都是边界模糊的复杂问题,不同角度有不同看法。因此,政策问题的确认和政策议程的建立,必然充满各种意见间的争论。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

(2)建立议程的途径

政策议程的建立是复杂的过程。各种问题能否进入正式的政策议程,取决于各种力量的交互影响力。一般来说,公众关心和讨论的各种问题叫公众议程,进入决策程序并被正式提出来讨论的各种问题,则是制度议程或政府议程。综观各国情况,进入制度议程的途径大致有三种:

①外在发动型

常由政府以外的社会团体或公众提出,首先成为公众议程,引起广泛讨论或较大反响,然后以社会舆论或建议的方式被政府采纳,从而进入正式的政府议程;

②政治动员型常由最高领导集团或政治领袖提出,自上而下地形成各级政府的基本政策议程,再向外扩散成为社会公众接受和认可的议程;

③内在发动型

常是某一政府部门或某一层级的政府首先提出,并被采纳为政府的正式议程。

一般来说,政府与决策精英有特定的看问题的角度和决策考虑,普通民众也会有特定的看问题的角度,两者有差异是正常的。但决策层要充分了解民意,要有能力在社会公众形成对重要问题的共识。

10.简述领导者权威的原则。

【答案】行政领导的权威是指建立在法律、正当程序或领导者人格魅力基础之上的可以对领导对象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指引效果的影响力。权威是领导权力和领导艺术的综合反映,对领导活动的效果会产生重要影响。维护领导者权威需遵循一定的原则,具体包括:

(1)维护行政领导权威,首先取决于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