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631文艺理论考研题库

  摘要

一、填空题

1. “酒神精神”是______在《______》中提出的关于希腊悲剧思维方法与艺术特点的重要概念。

【答案】尼采; 悲剧的诞生

【解析】“酒神精神”语出希腊神话。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将希腊神话中的日神和酒神用来象征两种基本的心理经验。尼采认为,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是两种根本的艺术冲动。自然界本身的日神精神产生、肯定和美化个体生命; 而自然界本身的酒神精神则毁掉和否定个体生命。更为原始的酒神精神正是通过否定“个体化原则”对世界的生命意志的肯定,从而使人体验到复归自然界原始统一的欢悦。

2. “文学者,游戏之事业也”见于______的______。

【答案】王国维; 《文学小言》

【解析】“文学者,游戏之事业也”出自王国维的《文学小言》。《文学小言》是王国维早期的学术随笔,从文学本体论、价值论、分类法等不同层面提纲掣领地勾勒了作者早期文学思想的精华。它不仅奠定了王国维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而且鲜明地体现了古典传统与现代意识的通融,在20世纪学术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1

3. 文学消费

【答案】文学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各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作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活动。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即文学阅读或文学欣赏。狭义的文学消费则是在近代以来出现的,是指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和欣赏。当文学消费与文学鉴赏对举时,往往指狭义的文学消费。

三、论述题

4. 比较分析以下三种关于文学性质的定义:

诗歌是为了达到一种审美目的,而用有效的审美形式,来表示内心或外界现象的语言的表现。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文学就是一个特定的社会认为是文学的任何作品,也就是由文化来裁决,认为可以算作文学

作品的任何文本。

【答案】(1)第一种关于文学的看法实际上是一种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①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的定义

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作为意识形态,文学具有普遍的属性,也具有特殊的属性。文学的普遍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 文学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人们的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做意识形态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并与它们复杂地纠缠在一起。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情形,这种情形表明,任何审美表现过程并不可能脱离特定的社会生活状况的最终支配。

②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具体地说,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队识性等缠绕在一起。如果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2)第二种关于文学的看法实际上是一种文学反映论

①文学属于意识形态范畴

文学是人的一种活动。与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马克思、恩格斯都认为,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马克思、恩格斯清楚地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不同,就在于唯物主义历史观“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

②列宁、毛泽东关于文学反映论的论述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阐述的这个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被运用于对文学活动性质的解说,首先是列宁用“反映”这个词说明了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列宁在《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中说:“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那么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至少会反映出革命的某此本质的方面。”在这段话中,艺术和艺术家应当反映生活(革命的生活)的观点被鲜明地提出来。谈到列夫·托尔斯泰时,列宁又说:“托尔斯泰的思想是我国农民起义的弱点和缺陷的一面镜子,是宗法式农村的软弱和‘善于经营的农夫’迟钝胆小的反映。”在列宁的论述中不但强调文艺反映生活,同时也肯定文艺的反映不是刻板的,文艺也反作用于生活。

文学反映论的观点在毛泽东那里,得到了更直接和更鲜明的表述。毛泽东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

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两,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 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细,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毛泽东在充分肯定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后,同时也强调这种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因此他又说:“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反映论把文学看成是主体对于客体的能动的认识,这是有根据的,它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一个基石。

(3)第二种关于文学的看法实际上是一种文学文化论

文学是文化的象征,这种观念采用社会文化视角。女性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社会政治批评等,都属于这种观念下的不同流派。这种观念的基本点是把文学理解为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事物,文学是文化的象征,文学必然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从而纠正了那种不注重文学的社会历史维度的“内部研究”的偏差。目前这种观念在国内外都逐渐成为“显学”。文化诗学是可能的,它的优势也是明显的。但是,这种观念并不是没有弱点,它较难切入文学固有的审美特质,也有脱离文学作品的实际而单纯关注社会文化问题的可能。

5. 如何理解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现象?

【答案】文学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并伴随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学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的情况,即文学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对此,马克思指出这是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1)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不平衡现象的表现

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现象主要表现在:

①某种艺术生产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成为后世不可企及的范本。

②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成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可能超过经济发达的国家,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2)不平衡现象反映了物质是决定艺术生产的要素

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不平衡的状况只是说明了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方面,而这一关系的另一方面则是两者发展上的平衡关系。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会最终制约文学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和平衡两者共存于文学和经济的发展关系之中。

从局部的情况看,或者从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看,不平衡关系确实存在,但在总体的方面看,或者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来分析,会发现文学发展的水平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曲线上左右摇摆,二者之间总是大致平衡的。因此,物质生产是文学发展中“最终的支配作用”的东西。

(3)不平衡现象说明了其他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对艺术生产也具有深刻影响

最终起支配作用的因素并不等于准一的因素,影响文学发展的除了经济因素以外,上层建筑的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等观念以及一些涉及文学发展的制度、政策、设施也会对文学发展产生影响,而且往往是更直接的影响,在最终意义上应该说是经济因素决定了文学发展,但在直接意义上往往是上层建筑各部门的相互影响制约文学的发展,而考察文学的具体变化更要从这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