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喀什大学语言学理论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音质
【答案】音质是指声音的特色,又称为音色。音色的差别主要决定于物体颤动所形成的音波波纹的曲折形式不同。的波形不同,所以音色也不同。造成不同音色的条件包括发音体不同、发音方法不同、发音时共鸣器的形状不同。一个音素代表一种音质,不同的音素代表不同的音质。了解音质的详细情况和它在语言中的作用,这是语音研究的首要任务。
2. 音位
【答案】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是按语音的社会属性划分出来的。例如说汉语普通话的人通常认为“埋”“麻”“忙”分个词里都包含同一个元音“a" ,一般在标音时也都写作[a],其实这只个词的读音是
位有前后差别的。在汉语普通话中
误解,因此同属于一类。它们同属于一个音位[a]。
,它们分别包含了发音时舌的不同并不区别意义,不会引起意义上的
二、简答题
3. 什么是语流音变? 常见的语流音变类型有哪些?
【答案】(1)语流音变
音位和音位组合的时候,由于受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和邻音的影响,可能发生不同的临时性的变化。这种变化称为语流音变。
(2)" 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四种
①同化现象是指一个音位受相邻音位的影响而在某个区别特征或音位整体上趋同的现象。如北京话“棉”/mian/中的/n/在“棉袍”中变成/m/,这是被“袍”的声母/p/在部位上同化的结果。
②异化现象是指两个本来相同或相近的音位,如果连着发音有困难,则其中一个发生变化,变得跟临近的音不同或不相近。比如上声的变调,“土改”调同“涂改”。
③弱化可有程度的不同,表现多种多样。通常发生在汉语轻声或重读型音节弱读中。从元音
/mama/来说,最常见的是:复元音单化,单元音央化。另外,专门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弱读。如“妈妈”
弱化为。
④音位脱落是弱化程度加深的结果,并有可能进一步造成音节分界的变动,或两个音节并为一个音节,即“合音”。如“豆腐”/toufu/说成/touf/。
4. 语言和思维是一回事吗?
【答案】不是。语言和思维相依为命,彼此不能分离。它们都是社会现象,但都不是上屑建
筑,都没有阶级性。它们的活动范围都非常广泛,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生产到基础,从基础到上层建筑。但是不能把语言和思维混为一谈。思维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是人脑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而语言则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和思维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
5. 请说明语言在人们认识世界的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答案】人类思维的日益精密,人类认识能力的日益加强,首先依赖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同时也得力于语言。每个人认识世界的活动,一方面是掌握和运用人类己经得到的知识,另一方面是获取前人还没有获得的知识:在人类认识世界的活动中,无论就其中哪一方面来说,语言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言是思维工具,人类思维的成果依靠语言的帮助得以巩固和发展; 语言是交际工具,这些成果依靠语言的帮助得以广泛交流。总而言之,有了语言,个人知识才能成为集体的财产,前代人的知识才能作为宝贵的遗产而传给后代,人类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6. 术语在词义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科学术语一般都是单义的,并且没有形象色彩和感情色彩,例如“政治”“原子”“分子”“元音”“辅音”“导弹”“火箭”等,这是科学术语的最大特点。但是每个科学技术部门本身都是一个系统,它所采用的术语因之也构成了一个系统。不同的科学技术部门采用同一个词为术语并不是术语的歧义的表现。
7. 语法发展的一般现象有哪些?
【答案】语法发展的一般现象有语法成分的演变和消失、新的语法成分的产生和语法系统的发展。(1)语法成分的演变是语法发展中的普遍现象。语法成分不仅会发生变化,而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可能渐渐消失掉。
(2)在语法发展的过程中会不断出现一些新的语法成分。新的语法成分可能是从别的语言中吸收来的。但是,新的语法成分主要是在本族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
(3)个别语法成分的演变和消失以及某些新语法成分的出现总是会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到语法系统的发展的。因此,当一系列语法成分发生演变以至于消失而一系列新的语法成分随之产生的时候,整个语法系统的面貌就可能起重大的变化。
8. 字与词的关系怎样?
【答案】文字中的每个字,都有一定的字形、字音和字义,从记录的音节数目来看,它既可能只有一个音节,也可能有几个音节。如英吉利文字中的"bicycle" ,字形——"bicycle" ,字音—
[baisikl],字义——“自行车”,记录三个音节。而我国的汉字则是另一种情况,一个字原则上只记录一个音节,而汉语的词既有单音节的,也有复音节的,所以一个汉字可能记录一个词(如“红”“笑”“树”),也可能只记录一个词素(如“捍”“溉”“铿”);此外,还有少数的字并未记录完整的语言成分,要几个字合起来才能记录一个词或词素(如“首藉”)中的“首”“藉”、“孑”中的“孑”“”、“卡宾枪”中的“卡”“宾”。
9. 简述手势论的内容,并指出其错误。
【答案】(1)手势论的内容
“手势论”认为原始语言是手势语。例如,德国的心理学家冯德认为,在最古的时候,人们用“手势语”表达思想,声音只用来表达感情,也就是说,“手势语”是第一性的,到了后来,人们才用声音来表逢达思想。又如苏联语言学家马尔认为人类开始时没有有声语言,只有“手的语言”,他认为人们最初劳动的时候要拿手去和事物接触,随着手和事物接触时所采取的不同的姿势,这些手势就变成了不同事物的符号; 最初劳动和交谈不分工,进行劳动同时就是以各种手势进行交谈,后来劳动和交谈分工了,手势就变成了独立的交谈的工具。
(2)手势论的错误
①和事物接触的东西并不一定就会变成事物的符号。以手从事劳动和进行交谈自古以来就是两回事,交谈是在劳动的需要下产生的,不等于劳动,人类历史上并没有劳动与交谈不分工的时代。
②手势既不具备声音材料和意义的要素相结合的基本结构,又不足以帮助人们充分的交流思想,进行思维。
③“手势语”运用起来是十分不方便的。在劳动的过程中如果用手势来进行交谈,势必停止工作,以便腾出手来比划,而其他人也得把工作停下来看着他。而且思维是复杂的精神活动,手势不能充分地、而且往往不能正确地表达思维活动的成果。
10.像“神”“鬼”“天堂”“上帝”之类的词义既然原来就是歪曲地、错误地反映了客观对象,而且我们现在也己正确地认识了它们,那我们为什么在交际中有时还用它们?
【答案】(1)人们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还包含一些幻想的成分。正因为如此,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幻想就会脱离现实,歪曲地、错误地反映客观对象,并且用一定的语音来表达它们,创造出没有正确地反映现实的词。
(2)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里,人们在生产斗争和社会斗争中碰到了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和克服不了的困难,就认为有一种看不见的万能力量在操纵一切,并希望它能帮助自己克服种种困难,使生活变得自山和幸福。人们就在这种愿望的基础上,根据现实中的事物来幻想上帝、神仙、天堂的样子,并创造了“上帝”“天堂“神仙”之类的词。
(3)这此词一般都会随着现实生活的改变和科学技术的发达而逐渐失去它原来的意义,或者干脆从语言中消失。由此看来,像“上帝”“神仙”“天堂”之类的词的意义的形成仍有其客观基础,只是这些意义是对现实的歪曲的、错误的反映罢了。
三、论述题
11.以汉语为例谈谈书面语和口语的关系。
【答案】书面语与口语是共同组成汉语的重要部分,而二者既有紧密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差别。(1)联系
口语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文字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文字出现以前,语言只有凭口、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