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采访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在我国,新闻记者担负的共同职责有哪些?
【答案】不同类型的记者有不同的任务,但是不同类型的记者又有共同的职责。这个共同的职责概括说来,一是采写新闻报道,二是反映情况,三是做群众工作。当然,在履行这些职责的过程中,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条件下,对不同类型记者的要求应有所区别,有所侧重。记者这三项职责,不是记者主观愿望的产物,而是由我国新闻媒体的性质和任务,以及记者在编辑部中所处的外勤工作地位决定的。这三项职责,也是党和人民对记者的要求。
(1)采写新闻报道,是记者的首要职责
这里说的新闻报道,是包括消息、通讯、调查报告等在内的各种新闻报道。把采写新闻报道作为记者的首要职责,是因为在三项职责中,采写新闻报道是向广大受众传播新闻信息,关系着新闻媒体正常运转的问题。记者只有源源不断地供给编辑部新闻,才能保证通讯社正常发稿,报纸正常出版,广播、电视正常播出。把采写新闻报道放在首位,意味着在通常情况下,记者要以较多时问,较多精力,放在新闻报道上,完成一定的数量,保证一定的质量。
(2)反映情况
广义而言,公开的新闻报道也是反映情况的一种形式。但这里说的反映情况,是指以写“内参”稿的形式,反映那些不宜公开发表,但对编辑部和党政领导机关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情况。记者因职务的关系,跑的地方多,接触的面广,同上上下下各种人打交道,无疑能比较迅速地掌握较多的新情况。正因为这样,党中央不仅要求记者搞好公开报道,而且历来重视记者反映情况。从某种意义上说,“内参”起的作用不亚于公开的新闻报道,并且是公开的新闻报道不可代替的。最有力的证明,就是党中央领导同志看了“内参”后,对反映的许多重要情况亲自批示,这对促进问题的解决,推动实际工作,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这么说,把反映情况作为记者的职责之一,是党的新闻工作的传统,是社会主义中国记者的一个特色。
(3)做群众工作
这里说的群众工作,不是指一般工作部门的群众工作,而是指新闻单位的群众工作。但记者的群众工作,又不完全同于编辑部专门负责群众工作的通联部的工作。通联部的工作对象,面向全体通讯员和报道组,此外还要处理读者来信、接待群众来访等。记者做群众工作,一般只限于结合自己的采访活动,或者在自己分工采访的地区、音区门,重点做好通讯员(或报道组、作者积极分子)的工作。党的新闻事业按照马列主义的新闻原理,历来注意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把做群众工作看作是办好新闻事业的基础,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毛泽东同志把它概括为:“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这就是通常称之为“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贯彻这个方针,是编辑部全体人员的责任,记
者作为编辑部的外勤工作人员,更责无旁贷。
2. 采访中在哪些情况下宜开座谈会?
【答案】采访中适宜开座谈会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1)需要尽快掌握多方面的情况。(2)对一些重大事件,要迅速搜集各方面的反应。对一些重大事件,要迅速搜集各方面的反应,座谈会也比个别访问来得快。(3)对有争议的问题,要了解争议双方意见。对有争议的问题,邀请有不同意见的人来座谈,对了解争论双方的意见大有好处。(4)有些问题,靠个别访问难于弄清事实真相,要通过座谈会中各种资料的汇集,弄清事实的真相。(5)在采访中碰到与报道有关的实际工作难题,这时就要发动群众献计献策、开座谈会,集思广益,以解决某些矛盾。
在采访中碰到实际工作中的难题,最好的办法是迈开双脚到群众中去,找一些“诸葛亮”来座谈,发动大家献计献策,矛盾就容易解决了。
3. 为什么现在我们更加强调记者要深入新闻正在发生的现场?
【答案】现在我们更加强调记者要深入新闻正在发生的现场,这是因为:
(1)记者可以目睹新闻发生的全过程,作出更真实、更生动、更有头有尾的报道。读者更乐于接受这种目击式的报道。
(2)电视发展到今天,可以在现场直播,有图象,有声音,报道与新闻的发生发展同步,把观众带到现场。从记者采访史来看,最早深入新闻正在发生的现场是文字记者,接着是广播记者,广播记者的录音报道有了声音,最后是电视记者,电视现场直播。电视直播,反过来对报纸、广播、通讯社的记者又是一个促进,促进他们非深入新闻正在发生的现场不可。
(3)“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记者报道新闻,就是写活的历史。特别是重大事件的报道,更是珍贵史料。记者深入新闻正在发生的现场,作为历史的见证人,把活的历史记录下来,是对历史的贡献。
4. 网络发展时期新闻写作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大多数网站并不具有正式的采访权,传统媒体在信息的丰富性、传播的时效性和互动性等方面又远不如互联网等新媒体,因此,在新闻写作等业务层面有效地建立互动平台,新老媒体互相学习借鉴、共同发展,已成为时代命题。
网络发展时期新闻写作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形式上,由于没有正式的采访权,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网络的许多信息发布均依赖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在网络等新媒体的冲击下,许多劣势凸显,为了求生存、求发展,于是就“借船出海’,,纷纷与网络结缘,在融合上进行多方面的尝试和成功实践。
与网络新技术的融合,使人们领略电子媒介的快速、生动、形象之后,还可以很方便地用下载打印的方式在纸介质上解毒和留存信息。技术工具的融合大大拓展了传统媒体的新闻表现形式,使过去受形式制约的某些新闻内容,可以放开手脚展示自己的深广度。
(2)内容上,在具体的新闻内容写作中,传统媒体主动积极地注入诸多网络元素,特别是网
络语言个性突出,更具直观性、通俗性,若借用适度和恰当,能使新闻报道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受众,更加生动活泼、招人喜爱。这些年来,这一类的实践在健康、有效地进展中。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地吸收、整合网络传播内容,以丰富自己的报道形式和内容,也己日益成为传统媒体新闻写作的一个价值取向。在新闻写作中,或是将网络内容引用为自己稿件的新闻根据,然后再将本报(台)记者采集的相关事实陈述其后; 或是将网络内容引用为自己稿件的新闻背景,以增强新闻报道的全面性、客观性和真实性。
5. 事件通讯采写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案】根据事件通讯的特点,采写时当注意下述事项:
(1)典型性强,要精心选材
大千世界,每天发生的事件成千上万,若是全部拿来报道,一无必要,二无可能,这就需要选择,即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予以报道。从某种意义上说,事件及涉及的人物是否选择得具有典型性,关系着事件通讯的成败。
(2)突发性强,要闻风而动
有些新闻事件固然可以预测,因为事先有预谋、有预告或有预兆,但就大多数新闻事件而言,突发性强,难以预测,如龙卷风袭击、飞机失事等事件就很难预测,因此,记者在采写事件通讯时的快速工作作风,就显得特别重要。
(3)思想性强,要深入挖掘
事件通讯旨在揭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引出一定的经验和教训,思想性较强,因此,报道反对面面俱到,忌讳就事论事,得靠记者深入挖掘材料,然后提炼一个集中、深刻的主题统率全文。
事物往往充满矛盾,采访中记者若能抓住矛盾着力开掘,就能揭示事物的前因后果与本质,就能使通讯的主题思想得以集中、深刻地体现。另外,记者注意把单个事件放到社会大背景中去写,着力反映事件的广度与深度,那么,事件通讯的主题也就能得以集中、深刻地开掘。
(4)具体性强,要破题细问
与消息体裁相比,作为通讯体裁的事件通讯,应当讲究具体形象,可感可触,令读者有如经其事、如临其境之感。而要做到这一切,全靠记者在采访中,在注意主题需要和清晰把握事件脉络的前提下,仔细询问和观察,将一个个材料及细节弄得具体、实在。
(5)政策性强,要注意分寸
相当部分的事件通讯是批评揭露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的,这就要求记者注意掌握政策和揭露、评判上的分寸,即既要使问题和矛盾得以揭露,又要积极促使问题的解决与矛盾的转化,不能只图一时痛快,把话说绝,甚至连一些该适当保密的材料、有可能产生不良报道效果的材料也全部抛出,就欠妥了。
(6)延续性强,要跟踪追击
许多新闻事件固然是一次性的,记者可以搞一锤子买卖,但相当部分的事件具有延续性、连续性,或是处理防范不当,又接二连三地发生,因此,遇此情形,记者要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