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431金融学综合[专业硕士]之国际金融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选择题

1. 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在固定汇率制下( )。

A. 财政政策无效

B. 货币政策无效

C. 财政政策中立

D. 货币政策有效

【答案】B

【解析】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在固定汇率制下,政府需要保持汇率的稳定,因此会在外汇市场进行干 预,从而导致货币政策无效。例如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后,本币有贬值的趋势,为维持固定汇率,必须在外汇市 场上买本币,卖外币,从而使货币供给减少到之前的水平,固定汇率制下,货币政策无效。

2. 汇率变化与资本流动的关系是( )。

A. 汇率变动对长期资本的影响较小

B. 本币汇率大幅度贬值会引起资本外逃

C. 汇率升值会引起短期资本流入

D. 汇率升值会引起短期资本流出

【答案】ABC

【解析】汇率的变动对长期资本流动的影响较小。由于长期资本的流动主要以利润和风险为转移,在利润有 保证和风险较小的情况下,汇率变动不致直接引起巨大的波动。短期资本流动则常常受到汇率的较大影响。当存 在本币对外贬值的趋势,本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就不愿持有以本币计值的各种金融资产,并会将其转兑成外汇, 发生资本外流现象。反之,当存在本币对外升值的趋势下,本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就力求持有以本币计值的各 种金融资产,并引发资本的内流。

3. 解释金本位制度时期外汇供求与汇率形成的理论是( )。

A. 国际借贷说

B. 购买力评价说

C. 货币分析说

D. 金融资产说

【答案】A

【解析】国际借贷说,也称国际收支说,是在金本位制度盛行时期流行的一种阐释外汇供求与汇率形成的理 论。该理论认为,外汇汇率变动是由外汇供求对比变动所引起,而外汇供求状况又取决于由国际间商品进出口和 资本流动所引起的债权债务关系。在国际债权债务关系中,主要是一定时期之内需要及时支付的流动债权债务才 影响该时期的外汇供求状况。当一国的流动债权,即外汇应收,多于流动负债,即外汇应付时,外汇的供给大于 需求,因而外汇汇率下跌;当一国流动负债多于流动债权时,外汇的需求大于供给,因而外汇汇率上升。

二、论述题

4. 总结最适度通货区理论各派论点的异同。

【答案】最适度通货区理论是与货币一体化直接相关的一种理论,最早见于对固定汇率安排和浮动汇率安排的争论中,其内容主要是结合某种经济特征来判断汇率安排的优劣,并说明何种情况下实行固定汇率安排和货币同盟或货币一体化是最佳的。

(1)相同点

最适度通货理论单一指标分析法各派观点的相同点在于:都强调用单一指标分析最适度通货区,都是从一个角度反映国际经济形式的客观变化,但都具有局限性,无法对区域性货币合作给出完满的理论解释和说明。

(2)不同点

单一指标分析法各派观点的不同主要是对指标选择的不同,分别介绍如下:

①首先明确提出最适度通货区理论的是罗伯特·蒙代尔。他提出用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性作为确定最适度货币区的标准。他认为,一个国家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发生了需求转移,浮动汇率只能解决两个不同通货区之间构需求转移问题,而不能解决同一通货区不同地区之间的需求转移问题。这只能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来解决。因此,若要在几个国家之间保持固定汇率并保持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必须要有一个调节需求转移和国际收支的机制,这个机制只能是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

蒙代尔的理论试图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适应需求的转移来保持同一通货区内各国经济的平衡发展。但他也忽视了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征,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有可能使穷国在经济增长上的损失超过在贸易上的收益,造成穷国愈穷,富国愈富。其次,蒙代尔也没有认识到区分资本流动和劳动力流动的重要性。劳动力迁移只能影响一国经济的长期发展,而不能成为解决国际收支短期波动的一个机制。总之,当国际收支平衡时,资本高速流动可能是非均衡性的。至于劳动力的高度流动,有迁移费、语言等原因,也小可能成为调节国际收支的一个机制。

②罗纳德. 麦金农提出用经济高度开放作为最适度通货区的一个标准。他强调:假定一国经济完全开放,汇率波动就会引起国内成本与物价的同比例变动,汇率的调节功能就会完全丧失,因此,这些国家应组成通货区。麦金农理论的缺陷首先在于他以世界其他各国物价稳定为前提来考察汇率变动的后果。其次,其考察的主要是经济高度开放的小国,其开放性指标对于大国而言意义不大。最后,麦金农的重点放在贸易收支上,忽略了资本移动对汇率制度和国内经济的影响。

③彼得·凯南提出以低程度的产品多样化作为确定最适度通货区构标准。其理论也是建立在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宏观经济的需求波动这一假设上的。产品多样化国家可以容忍固定汇率的后果。它们应是一个采用灵活汇率的独立货币区。凯南的基本出发点是按国际货币的被动性权力来划分最适度货币区,其缺陷在于没有考虑国际货币的主动性权力,即迫使别人采取符合自己愿望的行为能力,在汇率制度选择的作用。另外,该理论还忽略了资本移动对国际货币被动性权力的影响。以上三个最适度通货区的标准都是一种真实的经济特征,都注意从经常账户下来考察货币汇率的选择,但它们分析角度不同:蒙代尔是从固定汇率制度来考虑的,麦金农是从汇率变动对国内经济影响来评判的,而凯南则是从抵制汇率变动影响能力角度出发的。因而,它们都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

④詹姆斯·英格拉姆提出用金融一体化作为一个最适度通货区的标准。伊格拉姆认为,一个区域内各国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同资金的移动状况有关。如果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是不充分的,那么各国长期利率结构发生明显的差异,导致汇率波动。如果国际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国际收支失衡导致的利率差异,会引起均衡性资本流动,从而使汇率避免波动。英格拉姆提出的金融一体化标准只强调了资本要素的流动,忽视了对经常项目的考虑,而且,资本流动不一定成为一种有效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

⑤爱德华·托马斯提出用政策一体化作为最适度通货区的标准。政策一体化对最适度通货区的成功非常关键,但以政策合作作为国际收支平衡机制要求建立超国家的、统一的中央银行和财政制度,这在现实中显然是困难的。此外,政策一体化标准的明确含义是什么,还是一个没有明晰的问题。

⑥哈伯勒和弗莱明则提出用通货膨胀相似性作为标准。其实际含义是:通货膨胀率差异是国际收支失衡和汇率波动的主要原因。因此,如果区域中各国的通货膨胀率趋于一致,便可避免汇率波动。把通货膨胀率差异作为国际收支失衡和汇率波动的主要原因与现实不完全相符,因此,以它作为最适度通货区的唯一标准是缺乏根据的。

5. 什么足特卫芬两难? 为什么说它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致命缺陷?

【答案】(1)“特里芬两难”的定义

“特里芬两难”简言之,就是要满足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增长之需,国际储备必须有相应的增长,而这必须有储备货币的供应国——美国的国际收支赤字才能完成。但是各国手中持有的美元数量越多,则对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兑换关系缺乏信心,并且越要将美元兑换成黄金。这个矛盾最终使布雷顿森林体系无法维持。

(2)“特里芬两难”成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致命缺陷的原因

布雷顿森林体系可用“双挂钩”来加以概括,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作为国际主要的支付和储备手段。各国政府积累的美元储备可向美国兑换黄金。这就意味着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建立在美国一国的经济基础上的,美国黄金储备量的大小以及美元币值的稳定是维持该货币体系的基础。但由此产生了一个巨大的矛盾,即:如果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那么国际储备资产就不能满足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各国由于缺乏美元作为国际支付手段,就会产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