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综合复试之语言学纲要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腭化

【答案】腭化是语音同化现象的一种,指舌面音以外的辅音发音时因受高元音影响,舌位抬高,舌面靠近硬腭使发出的音成为舌面音或具有舌面音色彩的现象。腭化使气流通道变窄,增加擦音成份,塞音腭化后常带有塞擦音色彩。如北京话[n]、[l]等声母在高元音[i〕之前时,就会产生愕化现象。在历时平面,普通话的3个舌面音声母两套声母受高元音[iy]的影响而腭化演变来的。

2. 舌尖音

【答案】舌尖音指舌尖顶住或者接近门齿、齿龈、硬腭而发出的辅音,包括舌尖前音、舌尖中音和舌尖后音。舌尖前音有z 、c 、s ,舌尖中音有d 、t 、n 、l ,舌尖后音有zh 、ch 、sh 、r 。 就是古汉语

二、简答题

3. 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的特点,但是语言符号在音、形式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也存在象似性的现象,如拟声词的发音和自然界的声音、汉语的语序和事件发生的顺序等。请谈谈什么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象似性跟任意性是否矛盾,如何看待象似性跟任意性的关系?

【答案】(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

①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②语言符号的象似性

语言符号的象似性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即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有一种必然的联系,两者之间的结合是可以论证的,是有理据的。象似性体现在语音的象似、词形的象似和句法结构的象似。

(2)象似性和任意性的关系

象似性和任意性并不矛盾,二者的关系是:

①象似性虽然存在于语言中,但’已不是语言的根本属性,与任意性相比,它是第二性的。 ②任意性是语言的根本属性,象似性是对语言本质认识的深入和发展。

③语言符号既有任意性,又有象似性,这两者间的关系是并存的,甚至是互动的。

④语言的任意性和象似性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以互补的方式存在。

4. 简述复综语词根词缀与词根语、黏着语的词根词缀的区别。

【答案】(1)复综语的词根和词缀必须连接成句使用,不能独立使用。复综语没有一个能独

立使用的词,只能连缀成句子使用。比如汉语动词“吃”可以独立运用,但在美洲印第安语中,根本就不能独立说出“吃”来,必须同时把谁发出吃的动作说出来,还必须把吃的对象说出来,所以一个词带出来的就是一个句子。

(2)词根语和豁着语的词缀与词根之间有较大的独立性,词缀都是附加在词根上,一个词能够区别出哪个是词根,哪个是词缀。

(3)词根语的复合词多,派生词少。词根是自由语素,能够独立成词,词缀是不成词语素,词缀数量很少,只限于“老、儿、头”等少数几个。一般是只附加在词根上表示语法意义。戮着语中,派生词多,词根必须和词缀结合成词,词根不能单独使用。词缀数量庞大,词缀的每一种变化只表示一种语法意义,多种语法意义就要用多个变词语素来表示。

5. 结合我国的语言生活,谈谈双语双方言现象和语言替换(语言转用)现象。

【答案】(1)双语双方言现象

双语现象是指被融合民族的成员一般会讲两种语言一一本族语和在融合中占优势的那种语言。双语现象的出现是融合过程中重要的、富有特征性的现象,是两种或几种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必经的过渡阶段。例如,我国主要用于少数民族语言兼用汉语的现象就属于双语现象。

双方言现象是指同一个民族间,由于语言交流的障碍而形成的同时使用两种方言的现象。例如,我国各大方言区的人民兼用汉语和方言的现象就属于双方言现象。

不管是双语现象的产生还是双方言的产生都是建立在地域相连的基础上。我国是多民族大国,语言资源十分丰富,但这种多语言共存的情况同时会影响人们的交际。人们交际时也许要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随着社会发展、交流日增,各语言必会相互影响。就日前来说,随着普通

话的推广,很多方言被普通话化,普通话在带给人们交际便利的同时,也在同化各方言和民族语。

(2)语言替换(语言转用)现象

语言替换(语言转用)是指一个民族和一个民族的部分人放弃使用自己的母语而转用另一种语言的现象,例如我国的回族是整体转用了汉族人的语言,而居住在海外的华侨或一些国内的少数民族地区,则一般属于部分转用型,如云南通海地区的蒙古族转用了彝语,湖南桃源、常德的维吾尔族转用了汉语。

语言替换是更深程度的语言接触,它是不同民族深度但不平衡接触的结果。深度接触指在同一片区域内不同民族交错居住,属于同一个国家共同体或经济文化圈。不平衡接触是指所接触的诸民族中有一个民族在人口和文化上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这一优势民族一直保持有聚居的人口而其他民族的聚居人口逐渐减少以至消失。语言深度但不平衡接触的一般结果是优势语言排挤和替换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弱势语言则因被替换而停止使用。

三、论述题

6. 论述并举例说明社会发展对语言发展变化的影响。

【答案】语言就是一种社会现象,同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其产生、发展都要受到社会的影响,与社会息息相关。社会发展对语言发展变化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的发展速度决定着语言的发展速度

社会现象是指那些与人类共同体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等活动密切联系的现象。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语言,而社会发展较快的民族,其语言总是发展很快。

(2)社会的需要刺激语言的发展

语言的发展变化离不开社会。无论是新词语的产生,还是旧词语的消亡,都取决十社会交际的需要。无论是语音的变化,还是语义、语法的变化,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而且语言的任何发展变化都取决于社会的集体意志,任何个人意志都不能决定语言的发展变化。

(3)语言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①从语言发展变化的外部动因出发,社会的分化会带来语言的分化,可分化为不同的语言变体,社会方言、地域方言和亲属方言; 社会的接触会带来语言的接触,出现语言联盟的现象; 社会的融合会使语言同样出现融合的现象,不同民族在长期的杂居接触中,语言为发生融合,采用生产力水平较高、文化比较发达的民族的语言。

②从语言系统内部来看,语音、词汇、语法二个子系统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生变化。例如,词汇和社会的发展联系非常紧密。新事物的出现、旧事物的消亡和认识的深化都必然会在词汇中打卜自己的印记。这具体表现在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和词语的替换。

7. 为什么印欧语语法理论不完全适合汉语语法的研究?

【答案】印欧语法理论不完全适合汉语语法的研究,主要是因为与印欧语言相比,汉语语法有其自身比较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因语序不同,(1)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例如,“不很好”和“很不好”

所表示的意义也不一样。在“我和弟弟”“我的弟弟”中,“和”表示并列关系,“的”表示偏正关系,由于虚词“和”与“的”的不同,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和意义也不相同。

(2)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无论语素组成词,词组成短语,或者短语组成句子,都有主谓、动宾、补充、偏正、联合五种基本语法结构关系,例如,词“地震”、短语“身体健康”、句子“火车开动了”都是主谓结构。

(3)词类和句法成分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汉语中词类和句子成分的关系比较复杂,同一词类可以充当多种句法成分,词在语法方面呈现出多功能性; 反之,同一种句子成分又可以由几类词充当。汉语中,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小像印欧语那样,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4)词类丰富,有量词、语气词等。数词和名词结合时,一般都需要在数词的后面加个量词。不同的名词所用的量词也往往不同。如“一个人、一头牛、一张纸、一粒米”等。语气词常出现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的细微差别,如“是他吗? ”“是他吧? ”“是他呢。”

此外,印欧语法也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表现为:其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是形态。形态指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包括内部屈折、词缀、零形式、异根式等,这些都跟汉语语法有很大的不同。

综上所述,由于汉语语法和印欧语语法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因而不能在语法研究方面采用完全一样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