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长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学概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政务微博
【答案】政务微博是指中国政府部门推出的官方微博账户,力行“织博为民”。政务微博在社会管理创新、政府信息公开、新闻舆论引导、倾听民众呼声、树立政府形象、群众政治参与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政务微博关注的对象分为二类:一是关注其他省市自治区的相同部门的微博,及时获取同行的信息,充分借鉴经验、做法为自己所用,来改进本部门的工作; 二是关注与自己所分管业务和行业相关领域的意见领袖的微博。
2. 信息
【答案】信息是指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包括消息、资料、情报、数据、图像、知识、思想等。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规律。信息必然包含着新的情况、新的知识、新的内容,这是信息最基本的特点。从与新闻报道相结合的认识角度出发,信息还具备以下特点:①共享性或称使用不灭性; ②扩缩性; ③组合性; ④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 ⑤相对性。
3. 客观主义理论
【答案】客观主义理论(Objectivism )脱胎于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或者说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应有的题中之议。其内涵为: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现实。新闻报道将客观世界如实地呈现在公众面前,其作用在于将个人与外部世界连接起来,从而有助于个人形成对外部世界的独立判断; 在新闻报道中将事实和意见分离。新闻报道只提供事实,评论才提供意见,尽量避免报道中的个人偏见; 客观地反映现实之所以可能做到,是因为事实和意见是应该而且可以完全分离开的。
4. 报纸
【答案】报纸是以刊登新闻为主的定期连续向大众发行的印刷品。是以版面空间的形式向读者展示新闻内容的一种传统的视觉媒介,其传播手段包括:版面部分(包括标题、栏页等)、图片部分和文字部分(包括各种文体)。报纸具有保存性强、选择性强、适合传达深度信息等优点,同时又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报纸的时效性差,且文字传播要求读者有文化,限制了读者范围,同时报纸的感染力也较弱。
5. 新闻事业
【答案】新闻事业是指以传播新闻为主要活动的、有组织的新闻机构。现代新闻事业主要包
括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期刊社、新闻电影制片厂等专门机构; 它们运用采访、编辑、通联、出版、发行等组织系统以及新闻体裁和编排技术手段从事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事业组织是传播新闻的工具,既是社会舆论机关,又是阶级舆论机关。其基本功能是:沟通情况,传递信息; 反映舆论,引导舆论; 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提供娱乐,丰富文化生活; 刊登广告,提供社会服务。
6. 新闻价值
【答案】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本身所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新闻价值的要素有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等。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新闻价值观和价值尺度。西方新闻学把读者兴趣作为新闻价值的试金石。无产阶级新闻学则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获知新闻的需求,注重社会效果作为新闻价值的基本含义。新闻价值理论产生于西方19世纪30年代的大众化报纸时期,它是在新闻社会化、商品化的客观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中国最早研究新闻价值的是徐宝磺。
7. 政治性报纸
【答案】政治性报纸是以追求政治利益为目的,多由政党、政治团体、国家机关来主持,用以宣传一个政党、政府的政治主张、纲领、政策。报纸新闻以政治、经济、军事等硬新闻为主,并且非常重视言论,如中国的《人民日报》、日本的《赤旗报》、意大利的《团结报》等。
8. 宣传者
【答案】宣传者是构成宣传过程的主体性因素,不但指某一个人,也包括一个团体或宣传机构(例如报社、电台、电视台)。宣传者不但是宣传活动的组织者,是一切宣传的信源,而且宣传者的自身形象是决定宣传成败的重要因素,在有些情况下,是决定性因素。宣传者的自身形象主要是指宣传者在受众心目中的信任度,信任度和宣传效益成正比。
9. 媒介生态环境
【答案】媒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也是一种社会子系统,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与发展与其他子系统(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等)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总和就是媒介的生态环境。
10.新闻选择
【答案】新闻选择是指新闻媒介对新近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遴选,择定其中能够和值得传播的事实的过程。新闻选择通常表现为对稿件的选择,其实质则是对新闻事实的选择。新闻选择包括三种类型:①内迫性选择。即使媒介得到的新闻都是值得发表的,在篇幅超负载的情形下,“把关人,,也只能舍弃其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这是一种受制于媒介内部技术条件而进行的选择。②需要性选择。新闻传播媒介要根据对受众已知需要的认识和未来需要的预期进行新闻选择。③外迫性选择。新闻传播活动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它必然受到社会环境诸因素的制约,这
种在外来因素限制下对新闻事实的取舍,就是外迫性选择。
11.传播效果
【答案】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是指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对受众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它具有双重含义:①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说服性传播是指通过劝说或宣传来使受传者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活动,这里的传播效果,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②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12.表达权
【答案】表达权是指公民在法律规定的限度内,使用各种方式表明、显示或传播思想、情感、意见、观点、主张,而不受他人干涉、约束的权利。从一般意义上看,表达权又称表达自由,是指“公民通过口头或书面以及特定行为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包括言论自由、著作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游行示威自由等”。在新闻传播领域,主要是指新闻媒介的表达自由和受众通过新闻媒介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和自由,对于受众而言,则进一步细化为受众在媒介上的表达权。在任何国家,受众作为公民的表达权既有保障也有限制,任何表达自由必须在法定范围内。
二、简答题
13.简述辛亥革命时期,于右任创办的几份报纸。
【答案】(1)于右任1906年东渡日本,加人中国同盟会,翌年4月回上海从事革命办报活动。《神州日报》是于右任创办的第一家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1907年4月2日在上海创刊,报名“神州”,是为了“唤起中华民族之祖国思想,激发潜伏之民族意识”。该报在“有闻必录,,的掩护下,详细报道了秋瑾烈士遇害的经过和各地武装起义的消息,揭发贪官污吏的罪行,披露列强凯觑我国蒙藏边疆和东北地区的阴谋,很受读者欢迎,日发行量过万。创刊80天后报馆遭火灾,于右任无力恢复而退出,由杨毓麟等接办。
(2)1909年5月巧口,于右任在上海公共租界创办《民呼口报》,自任社长,报名取“大声疾呼,为民请命”之意,革命色彩更为鲜明。内容分为言论、纪事、从录三部分,除宣传同盟会的纲领和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外,以大量篇幅揭露贪官污吏的罪行。8月2日于右任被拘捕,报纸在8月14日被迫关闭,9月8日于右任被判“逐出租界,,。
(3)1909年10月3日,于右任出狱后又在上海法租界创办起《民吁日报》。“民吁”二字有三层含义:一是“呼,,字去掉两点便成“吁”,表示即使被挖掉两只眼睛仍然要反映人民疾苦; 二是“吁”字由“于”字加“口”字组成,表示出自于右任之口; 三是不准“大声疾呼,,,暂且“长吁短叹,,罢。《民吁日报》创刊不久,连续发表揭露日本政府企图夺取满洲铁路筑路权并进而控制我国东北的阴谋。日本政府恼羞成怒,要求惩处该报,致使该报只出版了48天就被查封,并被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