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郑州大学联合培养单位平顶山学院830文学综合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甲寅派
【答案】甲寅派得名于《甲寅》杂志。1925年,《甲寅》在北京复刊后,成为章士钊等宣传复古思想,反对白话文,为镇压进步学生运动制造舆论,维护反动军阀统治,抨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经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革命阵营的奋力批驳,甲寅派很快败下阵。至此,白话与文言之争以白话文的胜利而告终。
2. 新浪漫主义戏剧
【答案】新浪漫主义戏剧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欧洲的现代戏剧流派。新浪漫主义戏剧热衷于表现浪漫的传奇故事,描绘富有冒险精神的戏剧人物,渲染神秘隐晦的戏剧氛围,追求奇异怪诞的艺术美。五四时期,中国剧坛广泛引进西方现代戏剧流派,致使新浪漫主义戏剧与现代主义戏剧几乎同时涌入中国,流派分呈,但有一个共同特点是既有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戏剧,也有别于传统的浪漫主义戏剧,因此人们将此时期引进的唯美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等多种戏剧流派统称为“新浪漫主义戏剧”。
3. 都市风景线
【答案】《都市风景线》是我国第一本较多的采用现代派手法进行创作的短篇小说集,由刘呐鸥创作,属于新感觉派小说集。《都市风景线》将30年代上海刚形成的现代生活和男女社交情爱场景尽情容纳,作者以其对都市生活的敏感,描绘了都市的赛马场、夜总会、影院、茶馆、富家别墅、海滨浴场等色彩斑斓的场景,也刻画了舞女、少爷、小姐、交际花、娇头、资本家、小职员等各式各样的人物,并以急骤的节奏,跳荡的结构,活灵活现地显现出剥削阶级糜烂生活的剪影。《残留》《风景》为小说集的代表,多用意识流,重视感觉体验。《都市风景线》也是现代中国第一部新感觉派作品集,其现代试验在1980年代的文学创作中得到回响。
4. 七月诗派
【答案】七月诗派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统区的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七月》杂志得名。主要诗人有艾青、田间、鲁藜、绿原和牛汉等。他们以《七月》《希望》《泥土》等杂志为主要阵地,出版过《七月诗丛》《七月文丛》等。这一派别强调诗歌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与个人的融合; 多写自由诗,其中又以政治抒情诗为主。代表作有胡风的《为祖国而歌》、鲁藜的《泥土》等。该派在革命现实主义雄浑的总风格中,又显示出各诗人充满个性的特色,它跨越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两个历史阶段,是这一时期坚持时间最长、影响广大的文学流派。
5. 新歌剧
【答案】新歌剧是“五四”以来逐渐发展形成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综合了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而以歌唱为主的戏剧形式。它借鉴西洋歌剧的形式,又继承和发展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包括秧歌、戏曲等)的某些手法,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新型剧式。为了与我国传统的歌剧一一戏曲相区别,通常称作新歌剧。代表作有《白毛女》《刘胡兰》《赤叶河》等。
6. “随感录”作家群
【答案】“随感录”作家群是指在“五四”时期,以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为主,用随感形式对现实做出敏锐的反应,充分体现“五四”的青春精神并以写杂文为主的文学创作群体。其杂文现实性强,论战色彩浓厚,其中鲁迅的杂文最具代表性。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他们的创作都保持着鲜明的个人风格。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4号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发表杂文。《新青年》随感录作者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
7. 《边城》
【答案】《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中篇小说,1934年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作品主要讲述了二三十年代川湘边界的小山城茶恫有一个老船夫和其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后翠翠和掌管水码头的团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发生爱情纠葛。弟兄俩都喜欢翠翠,相约夜晚上山为翠翠唱歌,而翠翠只爱弟弟傩送。哥哥天保也自知唱不过弟弟,于是乘船离家,结果途中船翻人亡; 后滩送也因反对父亲包办婚姻离家出走。不久,外祖父死去,翠翠只能成天孤零零地守在渡口,盼望傩送归来。作品通过一个青年男女之间纯真的爱情,以及茶恫的秀丽风光的描写,展现了湘西古老的生活习惯和纯朴的民风,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和人情美的向往,以及他的艺术情趣追求。
8. 萧红
【答案】萧红是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她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中,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世俗,历经反叛、觉醒与抗争,一次次与命运搏击,一生未向命运低头。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敷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9. 李劫人
【答案】李劫人是中国现代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学大师之一,也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法国文学翻译家,知名社会活动家、实业家。活跃于1930年代的四川地区,艺术上保持独立,不参与任何社团。1935年至1937年间,他以四川为背景,写下连续性历史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描写了自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二十年间广阔的社会画面。其作品具有宏伟的架构与深广度,史诗性强,又与世态描写紧密结合,因此被称为“大河小说”。
10.第一次文代会
【答案】第一次文代会是指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全称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共有正式代表和邀请代表824人,分别组成平津、华北、西北、华中、东北、部队、南方等代表团参加,实现了过去被分割在不同地域的作家和艺术家的“会师”。第一次文代会被当做是“当代文学”的起点,它在对40年代解放区和国统区的文艺运动与创作总结、检讨的基础上,把延安文学所代表的方向确定为当代文学的方向,并对当代文学的创作、理论批评、文艺运动的展开方式和方针政策,制定规范性的纲要和具体的细则。
二、简答题
11.简述张爱玲小说的特点。
【答案】张爱玲小说的魅力来自于传奇的故事以及弥漫其中的梦一般的氛围。她的小说似梦呓,诱你走入一个传奇而虚幻的小说世界。“说不尽的苍凉故事”便成为张爱玲作品的独特题材。在其小说中能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梦魔般的氛围、故事、文化,还有梦魔般的人性,她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去展示人性的深刻变幻,这是张爱玲小说值得推敲的成功经验。
(1)在主题思想上,张爱玲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张爱玲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内省、孤傲以及都市人的优越感与孤独感交织起来形成她对时代“荒凉”特色的心理感受。张爱玲在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时无意识地迎合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主人公的美学理论。由于她悲凉的家庭经历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着一个个悲凉的传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奇异的风景线。
(2)在选材上,张爱玲的作品以言情为主
男女之情是贯穿她全部创作的一条线索。张爱玲认为:男女之情乃人之大欲,作为生命过程的重大现象,负载着深刻的人性内容,揭示着人生的真谛。她的小说着力表现男女之间的感应、摩擦、摸索、闪避,如此种种,均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细致入微的刻画; 另一方面,她所着力表现的不是恋爱者超凡脱俗的一面,而恰恰是他们凡俗的一面。在她看来,惟有入世的,才是更真实的。她试图于男女之间的传奇故事中寻找普通的人性,于男女之情中倾听“通常的人生的回音”。因此,她的言情并不局限于单纯的言男女之情,而是将之升华到言“世态人情”和“风俗人情”。
(3)叙述方式别具匠心
张爱玲的文章结构安排吸收中国传统小说精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十分吸引人,总体结构独特,这与她娴熟的写作技巧有关。张爱玲叙述故事喜欢使用倒叙的手法。
(4)张爱玲对人物塑造及人物间种种微妙复杂的关系把握得极为准确和深入
人心的真相,最好放在社会风俗的框子里来描写; 因为人表示情感的方式,总是受社会习俗的影响——这一点,凡是大小说家都肯定,张爱玲也肯定。张爱玲受弗洛伊德的影响,也受西洋小说的影响,这是从她心理描写的细腻和运用暗喻以充实故事内涵的意义两点上看得出来的。可是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