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郑州大学联合培养单位商丘师范学院830文学综合(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潮
【答案】新潮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新潮社,二是指新潮社创办的刊物《新潮》。
(1)新潮社
新潮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社团之一。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1918年末,北京大学学生成立了新潮社,以其创办的刊物《新潮》为阵地,提倡民主与科学,旨在为中国新文明的建设打下基础。新潮社代表人物有傅斯年、罗家伦、杨振声和俞平伯等人。新潮社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站在新文化运动的立场上,与陈独秀等师长们的《新青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互成椅角之势,与旧势力、旧传统、旧思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2)《新潮》
《新潮》是北京大学新潮社主办的综合性月刊。1919年1月创刊于北京,先后由傅斯年、罗家伦主编。1922年3月出至第三卷第二号停刊,共十二期。撰稿人有傅斯年、罗家伦、俞平伯、康白情、汪敬熙、杨振声、叶绍钧、欧阳予倩等。《新潮》英文名为“The Renaissance",意即“文艺复兴”,其宗旨为“介绍西洋近代思潮,批评中国现代学术上、社会上各问题”,提倡民主与科学、个性解放和男女平等观,抨击封建礼教。
2. 都市风景线
【答案】《都市风景线》是我国第一本较多的采用现代派手法进行创作的短篇小说集,由刘呐鸥创作,属于新感觉派小说集。《都市风景线》将30年代上海刚形成的现代生活和男女社交情爱场景尽情容纳,作者以其对都市生活的敏感,描绘了都市的赛马场、夜总会、影院、茶馆、富家别墅、海滨浴场等色彩斑斓的场景,也刻画了舞女、少爷、小姐、交际花、娇头、资本家、小职员等各式各样的人物,并以急骤的节奏,跳荡的结构,活灵活现地显现出剥削阶级糜烂生活的剪影。《残留》《风景》为小说集的代表,多用意识流,重视感觉体验。《都市风景线》也是现代中国第一部新感觉派作品集,其现代试验在1980年代的文学创作中得到回响。
3. 中国诗歌会
【答案】中国诗歌会是1932年9月在上海成立的现代诗歌团体。它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发起人为穆木天、杨骚、任钧(卢森堡)、蒲风(黄浦芳)等。中国诗歌会的任务是:“研究诗歌理论,制作诗歌作品,介绍和努力放诗歌的大众化”。其诗歌观包含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诗人站在“(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即“新世纪的意识”)的立场上去把握与反映现实,即实现“诗的意识形态化”; 其一是要求“诗与诗人的大众化”。抗日战争前夕,该团体停止了活
动。30年代的新诗,出现了以殷夫、蒲风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和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两大派别相对峙的局面。
4. 小品散文
【答案】小品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开创期的散文作品,一般是指散文中短小隽永而偏重于记叙、抒情、述感一类的文章,又称小品文。以林语堂、周作人为代表的一大批现代作家,高举“闲适”文学的大旗,对明代小品文推崇备至,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探索和发展,小品散文开始兴盛。周作人是一个负有盛名、具有影响的小品散文作家。至上世纪90年代,随着人们文学审美观念的成熟,小品散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越发引人重视,小品散文再掀热潮。
5. 语丝体
【答案】语丝体是现代文学初期的一种散文文体,因语丝社成员创作的具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语丝体主要包括杂感、短评、小品等文学样式,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事物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极力加以排击。代表作家有鲁迅、周作人、孙伏园、林语堂等。
6. 叶绍钧
【答案】叶绍钧即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小说家、教育家。1922年起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等。这些作品体现着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真切反映下层劳动群众的苦难,流露出被压迫者的真挚同情。1928年在《教育杂志》上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真实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和精神面貌。所作小说结构严谨,语言纯净洗练,从平凡的现实生活中摄取题材,冷静分析,深化开拓,反映社会底层妇女和儿童悲惨遭遇,同时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知识分子形象。
7. “新感觉派的圣手”
【答案】“新感觉派的圣手”是指新感觉派作家穆时英。穆时英注重心理分析,运用感觉主义、印象主义等现代派手法,来表现大都市光怪陆离的生活。穆时英将新感觉派小说推向成熟,同时也是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先驱者。他的代表作品有《夜总会里的五个人》《南北极》《白金的女体塑像》等。
8. 《山洪》
【答案】《山洪》是吴组细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又名《鸭咀涝》。其主要反映的是新四军在皖南抗战的故事。小说描写了抗日战争中农民民族意识觉醒的曲折历程,塑造出章三官这个质朴善良,坚韧勇敢的农民形象,是抗战文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山洪》通篇可以用“茂林话”进行阅读,其中描写的人物、掌故、生活场景和儿歌,都是当地人所熟知的,读来倍感亲切。
9. 《北京人》
【答案】《北京人》是曹禺于1941年发表的一部成功剧作,表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新旧交替时期中国历史的一个侧面,塑造了一群封建阶级末代子孙的艺术典型。用“北京人”为剧本命名,囊括史前社会、现实社会、理想社会了种“北京人”形象,象征剧本主题的丰富含义,以原始人的勇敢有力,反衬出囚禁在封建精神统治下的北京人的空虚、怯懦、腐朽、堕落。艺术上交替运用象征、对照等艺术手法来揭示矛盾冲突,烘托戏剧氛围,寓意深刻。整部剧作风格深沉、含蓄、恬淡、隽永,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语言抒情且富哲理意味。
10.《缀网劳蛛》
【答案】《缀网劳蛛》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许地山创作的同名短篇小说; 二是指其同名短篇小说集。短篇小说《缀网劳蛛》反映了妇女所受的惨重压迫,表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佛教思想; 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由商务印书馆在1925年出版,收入《命命鸟》《缀网劳蛛》等十二篇小说。其中《换巢莺凤》记述一个贵族小姐为追求自由恋爱而上当送命的悲剧; 《商人妇》描写一个商人妻子被丈夫卖给印度人而备受凌辱的苦难遭遇; 《枯杨生花》写一个孤苦无依的老渔妇在他乡遇见昔日恋人的故事。作品多写妇女婚姻悲剧,故事情节曲折,充满异域情调和传奇色彩,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
二、简答题
11.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五四新文学观念与旧文学观念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答案】“五四”时期,新旧思潮的激烈交战,东西方思想文化的融汇撞击,造成了纷繁多变的文学现象。这一时期在创作上的时代品格,不但与传统文学根本不同,而且也区别于现代文学史上其他时期的文学。五四新文学观念与旧文学观念的主要区别体现在:
(1)文体形式不一样
五四文学革命使汉语文学的文体形式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现代白话文取代了旧文学中文言文的正宗地位,运用白话、形式自由多样的新诗取代了讲究对仗、平仄、韵律、用典的旧诗,追求形散而神不散的现代散文取代了讲究起承转合的古文,话剧文学从无到有,小说的叙述视角、叙事结构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2)文学思想不一样
五四新文学革命不仅否定了旧文学观念中“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游戏消遣等文学思想,而且否定了支撑这些学说的整个价值观念系统。五四文学的文学观念是以人为本,其思想基础是周作人所说的以个人主义为本位的人道主义。五四时期崛起的“人的文学观”、“为人生”的文学观、“自我表现”的文学观,虽然名称不同,但它们都从属于民主、人道、自由的现代思想体系,体现了现代人对文学的要求。
(3)对文学的看法不一样
五四新文学观念认为文学具有独立性,追求纯文学。旧文学观念文史哲不分家,文学担负着各种职能。五四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们受到了建立在知、情、意三分的现代知识制度上的纯文学观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