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73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及其辩证关系

【答案】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

(1)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人们只有按照真理办事,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上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共同制约下进行的,因此,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2)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

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人们对实现价值的追求,构成了实践的动因,但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对相关真理的正确把握为前提才能成功。

③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a. 真理和价值的相互制约表现在:

第一,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对相关真理的把握,真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价值实现的程度;

第二,真理在实践中被验证的过程,则有赖于价值在实践中被实现的状况。

b. 真埋和价值的相互引导表现在:

第一,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的,满足人们需要的价值追求引导着人们去探索相关真理,所以认识活动的指向是受价值追求的指向规定的;

第二,真理的不断发展也引导着人们进一步提出新的价值追求。

c. 真理和价值的相互促进表现在:

第一,真理的发展促进价值的实现,真理的发展可以促使人们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其生活条件和发展方向,从而使人们的价值追求更合理,更符合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性;

第二,价值的实现又推动着真理的发展。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须如实地、准确地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把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

2. 简述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答案】(1)矛盾发展不平衡性是指事物都是由矛盾群构成的,事物矛盾群中的多个矛盾以及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①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

a. 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

b. 非根本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a. 主要矛盾是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矛盾; 与之对应的是次要矛盾。

b.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关系:

第一,主要矛盾规定和制约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起主导和决定作用,主要矛盾解决的好,次要矛盾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得到解决; 反过来,次要矛盾解决的如何,又会直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

第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即主要矛盾转化为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a. 不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其矛盾自身内的对立双方也总有一方是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即矛盾的主要方面; 与之对应的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b.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关系:

第一,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和决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另一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制约和影响着矛盾的主要方面。

第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随着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

(2)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坚持矛盾分析法

①矛盾分析法是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的应用;

②“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

3. 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答案】(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运用掌握的巨额资本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兴办那些私人资本无力兴办的、适应新科技发展要求的巨大新兴工业企业,从而部分地克服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资

本之间的矛盾。

②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进社会经济较为协调地发展。

③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

④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①国家垄断基本主义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为了更好地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

4. 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案】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

①这两对矛盾所涉及的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即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②这两对矛盾存在于每个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

③这两对矛盾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

④这两对矛盾是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决定并制约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和解决; ⑤这两对矛盾运动所体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形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即两个“一定要适合”的规律。

正是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前进方向,它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2)这两对基本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但地位和作用并不相同。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它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产生和发展;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又受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制约,它的解决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