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汉语综合之语言学纲要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焦点

【答案】焦点是说话者认为受话者不知道,因此希望受话者特别关注的部分。从信息的角度看,句子中的新信息是说话者所传递信息的重点所在,这就是句子的“焦点”。

在会话中,焦点通过语调重音标示出来,还可以用句法形式表现出来。焦点一定与说话者所设定的受话者所知道的某些信息有关,一定会用一些可以感知的手段标示出来。此外,焦点还可

,如果,语调重音落在“小明”上,那么“小明”通过语调重音表现出来,例如“小明吃了苹果。”

就是信息的焦点,如果落在“苹果”上,信息的焦点就是“苹果”。

2. 语言混合

【答案】语言混合是指多种语言融合产生的语言。目前己知的混合语都是两种语言的混合。虽然语言间的相互借用和影响非常普遍,但是真正的混合语并不多。混合语的产生有可能标志着新的民族或文化群体的产生。例如,海地有以法语为基础的克里奥尔语,牙买加有以英语为基础的克里奥尔语。

二、简答题

3. 举例说明什么是指示语。

【答案】指示语是话语中跟语境相联系的表示指承信息的词语,也就是说涉及到话语所谈论的事物、事件以及它们在时空中的存在方式、运动方式等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人称指示语

人称指示语在语言中表现为一、二、三人称。在话轮中,有若干语用表现第一话轮开始时,发话人可通过使用人称指示中的呼语为下一话轮选定对话人,而且话语本身会表达出一个或多个言语行为。有时,当发话人的话轮由对话人接过去时,如果发话人的话语中有指示语,则该指示语在第二话轮中要作相应的改变。

(2)时间空间指示语

这类指示语表承话语中关于时间或者空间的信息。空间指示语是话语中关于方位、处所的指示,又称地点指示。

(3)社交指示语

社交指不是用来指明发话人和受话人之间,或发话人和所谈及的人(第三方)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社交指不体现在交际双方所使用的语言形式之中,凡是能表明发话人和受话人或第三方之间社会关系的语言形式,都是社交指示语。从中可以判别出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来:是平等关系还是权势关系; 是关系亲近还是关系疏远; 是异性关系还是同性关系,等等。如第二人称单数通称形

式“你”和尊称形式“您”的运用就反映出说话人和受话人之间的关系。

4. 举例说明词义包括哪些内容? 并从下列词语中归纳出语素义和词义之间组合的方式。

立功怪诞裙钗虎穴带鱼忘记

【答案】(1)词义的内容

词汇意义可分理性义、色彩义和语法义。实词都有一种与概念相联系的核心意义一一理性义,此外还可能有附着在理性义上面的色彩义,色彩义主要包括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

①理性义

词义中同表达概念有关的意义部分称为理性义,或称概念义、主要意义。例如,

赡养:子女或晚辈对父母或长辈在物质上和生活上的帮助。

晦涩:文辞等隐晦,不流畅,不易懂。

②色彩义

理性义是词义中的主要部分,词还有附属于理性义的色彩义,也称附属义。它附着在词的理性义之上表达人或语境所赋予的特定感受。色彩义包括:

a. 感情色彩

有些词表明说话人对有关事物的赞许、褒扬或厌恶、贬斥的感情,这就是词义中的褒义或贬义色彩,例如,“英雄”、“叛徒”。更多的词既没有褒义色彩,也没有贬义色彩,它们是中性词,例如,“山脉”。

b. 语体色彩

语体色彩又称为文体色彩,有些词语由于经常用在某种语体中,便带上了该语体所特有的色彩。例如,“赡养”、“晦涩”都具有书面语体色彩。

c. 形象色彩

表示具体事物的词,往往给人一种形象感,这种形象感来自对该事物的形象的概括,例如,“云海”。

③语法义

语法义指的是每个词脱离上下文语境而具有的意义,具体反映在词的类型和语法特征几个方面。例如,“桌子”这一词的语法意义有:该词属于名词,可以与形容词等词连用,可以作主语宾语等语法成分。

(2)材料所给词反映的语素义之间组合和词义的关系

,是由两个形容词共同组①语素义以并列组合的形式共同形成词义。例如,“怪诞”、“裙钗”

合成的,形成更加丰富的词义。“怪诞”既具有奇怪又具有荒诞的含义,而裙钗更是共同组合,表示年轻貌美的女子。

②各语素义共同修饰或作用形成词义。例如,“虎穴”、“带鱼”是由定语修饰名词,限定范围,使词义更加明确; 再如,“立功”则是由动词和名词组成的动宾结构,共同作用组成新的词义。

③在各语素义中取其中某一个来代表该词的词义,众语素义中偏向某一语素义。例如,“忘记”这是由两个表示并列联合关系的语素义组成,但是在词义的形成中只取了语素义“遗忘”这一部

分的意义。

5. 思维有哪些类型? 它们与语言是什么关系?

【答案】(1)思维的类型

思维一般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分别是:

①动作思维。是指从事某种活动时,通过对现场情景的直观感知来控制和调整动作的思维。这种思维所凭借的思维工具是现场情景。

②形象思维。是通过对事物形象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意象,并对这种意象进行想象等加工处理的思维。形象思维所凭借的思维工具是客观事物在大脑中反映之后所呈现的形象。

③抽象思维。是运用某些抽象的符号对事物的性质、特征、关系等进行理性认识,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的思维。抽象思维的工具是抽象符号,其最主要的工具是语言。

(2)与语言的关系

思维与语言相互依存。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而且可以帮助人们固定和保存思维的成果。抽象思维的成果是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这些理性认识的成果主要靠语言固定和储存。即使是形象思维的成果的储存往往也依赖语言。并且思维所产生的成果也需要语言来表达,语言帮助思维工作的同时,又进一步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论述题

6. 根据例子简要说明语言随社会发展而发展。

【答案】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存在就是为社会服务。因此,语言不止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而且必然地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必须经常地改进自己、丰富自己,以便能够满足社会的日益复杂的交际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的进步推动语言的进步

从原始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后到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在不断地进步着。这种情形对于语言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例如,社会的进步对语言词汇的发展影响很大。汉语中“年”“秋”这两个词,是上古时代我国进入农业社会以后才产生的,它们本来的意义都与农作物或植物有关。

(2)社会的分化统一推动语言的分化和统一

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常常出现分化和统一的现象。社会的分化常常引起语言的分化,社会的统一总是要求语言的统一。例如,一个完全统一的社会,可以由于某种原因而分化为若干半独立的区域,各区域间的人们虽然仍旧彼此往来,却往来地不频繁。时间久了,原来统一的语言在不同的地区上就会出现一些差别,形成虽未分裂但却各有特点的语言分支一一方言。

(3)社会接触会引起语言的接触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各个社会间免不了要互相接触、互相影响。例如,汉语就给日语、朝鲜语、越南语、侗语、苗语等语言很大的影响,这些语言中都有大量的词借自汉语。

(4)社会发展下所引起的思维演变会促进语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