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06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答案】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价值增值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是有目的的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其劳动隶属于资本家; 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2)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2. 矛盾同一性
【答案】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①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 量
【答案】量是指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
4. 真理的客观性
【答案】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有两层含义:
(1)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的客观性并
不是说真理本身就是客观事物,也不是说它没有主观形式,而是说它以客观事物为认识对象,正确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就是说它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
(2)指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及其表现
【答案】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与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①是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来改造客观世界;
②是按照自己的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来改造客观世界;
(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以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规律是客观的,具有稳定性和强制性,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要使主观符合客观而达到预期结果,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6. 物质与意识
【答案】(1)恩格斯认为物质这个名词是各种物的总和的简称,用来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列宁对物质概念的规定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2)意识是指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一一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7. 借贷资本
【答案】在资本主义社会,除了产业资本外,还存在借贷资本,借贷资本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出的货币资本。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其来源是产业资本循环中的大量闲置货币资本。
8. 辩证法
【答案】马克思主义认为,辩证法是指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是在肯定矛盾的基础上关于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给辩证法下了科学的定义: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体系,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
9. 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答案】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1)认识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2)认识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10.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答案】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②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二、简答题
11.怎样理解价值增殖过程是到达并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
【答案】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指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的形成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的形成过程就是价值的增殖过程。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价值增殖过程是到达并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
(1)价值增殖过程是到达“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即预付资本价值的补偿过程。雇佣工人与资本家的生产资料相结合进行商品生产劳动,一方面,工人用具体劳动作用于生产资料,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