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04综合考试(行政管理学80分,公共政策学70分)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行动理论

【答案】行动理论学派强调政策执行是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政策执行虽然只是政策过程的环节之一,但就其本身来说,却包含着政策执行者一连串的自觉与不自觉的、偶然的与必然的行动。因此,行动是政策执行的关键,政策执行的研究要以行动过程和行为性质为中心。具体来看,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包括了下列六类行动:①权威性行动; ②目的性行动; ③组织性行动; ④公益性行动; ⑤持续性行动; ⑥创造性行动。

2. 政策监控

【答案】政策监控是政策过程的一项重要环节和功能性活动,是为了保证政策系统的顺利运行,提高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质量,促进政策目标的实现和政策绩效的提高而对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所进行的监督和控制。政策监控的内涵有以下四点:

①政策监控具有特定的主体;

②政策监控具有特定的客体;

③政策监控表现为一个活动过程;

④政策监控具有目标指向。

3. 公共政策合法化

【答案】政策合法化是指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政策的行为过程。包括决策主体合法、决策程序合法、政策内容合法等内容。

4. 成本效益分析

【答案】成本效益分析法,又称费用效果分析法,是规划与采购工程系统或设备的一种方法。它起源于二次大战后的美国,20世纪60年代后,这种方法广泛流行于各工业部门。在政策的整个运行过程中,所消耗的费用被称为“政策运行成本”,它既包括直接的实际耗费,也包含间接的财富损失。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进行政策评价时,可借助于成本效用曲线,以成本为自变量,用x 表示,以效益为因变量,用y 表示,即横轴表示成本,纵轴表示效益。

5. 精英决策模型

【答案】精英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帕累托、莫斯卡,德国的密歇尔斯等。精英决策模型是将公共政策视为反映占统治地位的精英们所持的信念、价值观和偏好的一种决策理论。精英分析模型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掌握统治权的精英人物决定,并由行政长官和行政机关付诸实施,公共政策反应的是精英阶层的偏好、利益和价值选择。因此,精英分析模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代议制民主下各国决策的实际可能的情形。精英分析模型最大的启示是,公共政策并非集合大众的意见而形成,而是由社会上少数人所决定,尤其是在一些民主根基并不深厚的地方。政治精英的分析方法为比较政治研究及比较政策分析开辟了新的途径。不是人民大众通过他们的需求与行动决定公共政策,而是占据统治地位的精英决定公共政策,政府只是执行己经决定的政策,从这个角度来看,精英分析模型更多的强调了居社会少数的精英阶层的利益,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公共政策的公共原则,漠视了公众的社会利益。

6. 政策目标确定

【答案】政策口标确定是指在公共政策基本思想的指导下,选择好政策目标,确定政策制定和实施所要达到的社会效果的过程。政策目标确定面临的困难有:①价值因素:②政治因素; ③多目标间的冲突。

二、简答题

7. 试比较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

【答案】公共政策评价可以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从评价机构的地位来看,可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两种评价有各自的特点。内部评价是由政策机构内部的评价者所完成的评价。其可分为由操作人员自己实施的评价和由专职评价人员实施的评价。外部评价是由政策机构外的评价者所完成的评价。

(1)内部评价

①内部评价的优点:评价主体对政策的全过程具有全面的了解,掌握了第一手材料,这有利于评价活动的展开; 评价者可以根据评价结论,对公共政策的目标与实现方案迅速地做出调整,使评价活动真正地发挥作用。

②内部评价的缺点: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很难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客观、公正的判断,评价者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夸大成绩,掩饰失误,存在报喜不报忧的倾向:评价结论往往代表着某一具体机构的局部利益,这使得公共政策评价容易走向片面性并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公共政策评价要求评价者系统地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和专门的技术方法,而从实践上看,那些操作人员往往缺乏这方面的系统训练。

(2)外部评价

①外部评价的优点

a. 受委托进行的评价。评价主体是专业的评价人员,具有政策评价的丰富经验; 评价主体置身

于政策机构之外,与政策机构之间是一种契约合作关系,具有较大的相对独立性,有着明确的责任,能比较公正地进行评价。

b. 不受委托的评价。由公共政策目标群体进行的评价属于这种类型。由于公共政策目标群体是公共政策的承受者,他们对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利弊得失有着最为真切的感受,获取了第一手资料,可以对政策效果得出比较真实的估计。

②外部评价的缺点

a. 受委托进行的评价。评价主体有可能为迎合委托人的意愿而得出倾向于委托人利益的评价结论。

b. 不受委托进行的评价。获取信息方面比较困难,评价结论也不易受到重视和得到采用。

8. 简述政策工具中强制性工具,混合性工具和自愿性工具的具体内容。

【答案】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中,不仅要界定政策问题,确定政策目标,选择政策方案,而且还要确定采取何种手段、通过何种机制来执行政策。这种手段和机制就是公共政策工具。

政策工具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自愿性工具

自愿性工具的核心特征是它很少或几乎没有政府干预,它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完成预定任务。自愿性工具包括家庭与社区、志愿者组织和市场。

(2)强制性工具

强制性工具,也叫指导性工具,它借助政府的权威和强制力,对目标群体的行动进行控制和指导。政府可以选择管制、公共企业或直接提供等手段来实现政策目标。

(3)混合性工具

混合性工具结合了自愿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的特征,允许政府对非政府行为主体的决策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但最终仍由私人作出决策,在某种程度下,这类政策工具兼备自主性和强制性的优点。主要有四种形式:信息与规劝、补贴、产权拍卖、税收与使用者付费等。

9. 政策问题的特征?

【答案】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公共问题,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政策问题的基本特征:

(1)关联性

①在某一领域中的政策问题,政策问题并非是单独存在的孤立实体,事实上,某一领域的政策问题,往往会影响到其他领域的政策问题,不同领域的政策问题是相互关联着的。如能源问题会影响到卫生与就业等政策问题。

②政策问题的关联性特征增加了解决政策问题的难度。它要求我们在制定政策、解决问题时,必须树立整体协调的观念,将某一问题视为整体问题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防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

(2)主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