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2006区域经济学考研试题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研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每个名词 5 分,共 20 分。)
经济区系统; 配第一克拉克定律; 区域间水平型分工; 极化效应。
二、填空(每个空格 2 分,共 40 分. )
1 .我国所谓“老少边穷”地区是_、_、_与_的简称
2 .20 世纪_年代以来,世界进入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时期,区域经济学研究也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
3 .社会劳动的_是经济区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4 .德国学者克利斯泰勒在 1933 年提出了中心地理学说的中心地一形模式。
5 .德国学者韦伯的工业区位论认为,工业企业布局的区位选择应该首先指向_的最低月然后寻求_的最低点,最后再作综合分析。
6 .区域产业结构分类应该以_为基础。
7 .早期的区域分工理论主要有_提出的绝对利益理论(绝对优势理论)、_提出的比较利益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一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
8 .区域分工与合作应遵循_的原则和_的原则。
9 .索洛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认为,总产出量的增长变化率取决于技术进步的增长多率、_投入的增长变化率、_投入的增长变化率和要素各自的_弹性。
10 .美国学者诺思的输出基础理论认为_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11 .区域经济学的梯度开发理论在产业经济学中的依据是工业的_理论。
三、单项选择题 ( 从各小题的 4 个备选答案中,选一个最适合题意的。在答题纸上该小题的题号后写明这个答案的序号.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
1 .区域经济活动中的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是经济活动()的体现。
① 同质性 ② 异质性 ③ 流动性 ④ 极化性
2 .我国的()在我国的国境以内、关境以外。
① 经济特区 ② 保税区 ③ 经济协作区 ④ 经济技术开发区
3 .城市首位度分析中的首位城市是按照()确定的。
① 人口规模 ② GDP ③ 政治地位 ④ 市长行政级别
4 .我国把非农业人口 100 万以上的城市统称为()。
① 大都市 ② 大城市 ③ 特大城市 ④ 超大城市
5 .随着产业聚集程度的持续提高,聚集的效益()。
① 持续提高 ② 先升后降 ③ 先降后升 ④ 持续下降
6 .服务业的产业布局通常具有()的特征。
① 燃料地指向 ② 原料地指向 ③ 消费地指向 ④ 劳动力指向
共 2 页,第 1 页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