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太原理工大学政法学院7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

  摘要

一、辨析题

1. 运动不等于发展。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运动是指宇宙中的一切变化,而发展前进的上升的运动,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事物的发展原因是事物联系的普遍性,事物发展的根源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即事物的内因。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运动即是发展。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2. 有人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也有人说“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你怎样看?

【答案】前者的看法是正确的,它正确认识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后者的看法是错误的,它夸大了事物的运动属性,忽视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具体分析如下:

(1)运动是指物质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静止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事物变化中的质的相对稳定性,指事物质变之前的量变状态,即当一事物尚未转变为他事物时,该事物就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二是指在描述事物的运动时,一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物,其空间位置还没有发生变动,就说该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2)无论是事物的性质还是空间位置,时时都处于变化之中。这也就意味着,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也是绝对的; 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仟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3)把运动和静止人为地割裂开来,夸大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必然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反之,夸大相对静止而否定运动的绝对性,则必然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两者都歪曲了事物的本来面目,都是片面的、错误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承认了事物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而“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则是夸大了绝对运动,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的诡辩论。

3. “人们不断创造自然规律,但社会历史是由人创造的,因此社会规律是可以创造和消灭的”。

请阐述对上述文字的看法。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规律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任何规律都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和稳定联系。

(2)自然与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

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社会规律是规律的一种,只能被认识和利用,绝不能被创造,更不能被消灭。客观性是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根本特性:第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第二,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

(3)人们不能创造自然规律,也不能创造和消灭社会规律,但是人们可以认识客观规律,用以指导社会实践,违背规律必然会受到自然界和社会的惩罚。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发明或消灭规律,人们只能认识、利用规律,人们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4. 某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不等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答案】这种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因为不同国家不仅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而且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性,同时,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同,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构成状况的不同,革命传统不同,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这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多种的,模式是多样的。坚持社会主义,不等于坚持某种单一的社会主义模式; 改革或抛弃某种社会主义模式,不等于改掉或抛弃社会主义; 某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也不等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5.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一方的存在要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够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3)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二、材料题

6. 选取你印象深刻的2008年汉川地震资料,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分析。

【答案】距2008年5月12日坟川大地震过去己经快五年了。这是一个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的日子。面对无情的现实,举国垂泪。发生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的感人事迹和灾难压顶不能屈的坚强精神,却永久地留在了我们心中。在灾后救援和重建中,国家的反应速度和及时有效、又快又好的工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这些,可以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解释:

(1)物质的客观存在性:自然界是客观的,是先于人类和人类社会而存在的,它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这次汉川大地震的产生源于地球板块的运动,是自然界自身发展的结果,不能只能尽最大努力减小这次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但却是无法避免的。

(2)事物的普遍联系性:世界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可循一一有的人类已完全掌握,有的还没有或还没有完全掌握。我们必须尊重其客观规律。譬如:地震来临之前,动物的异常反应。但是,规律具有客观性并不是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完全无能为力,人们可以通过自觉的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妥善安排灾后救援和重建工作。温总理的“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句话就是这次抗震救灾的最好写照。

(3)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要求我们敢于要正视矛盾,面对矛盾,并找到正确的方法解决它。地震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没有沉浸在痛苦之中。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全社会自发组织参与到救援工作中。诸如此类的做法使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小。我国的救灾工作取得了全世界的普遍赞扬。

(4)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遇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于各地灾区的受灾程度不同,特别是学校受损遇难比较严重。针对这一具体情况,我们的救援人员采取了不同的救援方案,与时间抢生命,力争在72小时的黄金时间里抢救最多的生命。

(5)矛盾的两点论,重点论:在地震发生后的72小时里,一切都以抢救人的性命为首要任务。72小时之后,主要任务转为灾后防疫。再之后长期的工作重点就是灾后重建工作。

7. 列宁指出:“资产阶级民主同中世纪制度比较起来,在历史上是一大进步,但它始终是而且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能不是狭隘的、残缺不全的、虚伪的、骗人的民主,对富人是天堂,对被剥削者、对穷人是陷阱和骗局。”

请回答问题:

结合列宁的论述阐述应怎样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答案】(1)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的作用:

①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在人类社会历史中曾经起过重要的进步作用,主要是: a. 在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曾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b. 使人民群众享有了比在封建专制主义条件下更多的社会政治自由,历史性地促进了人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c.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经验,这对于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②由于资本卞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因此它不可避免地有其历史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表现在:

a. 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

b. 法律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