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825二十世纪中外文学史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填空题
1. 老舍《四世同堂》分为____、____、____。
【答案】《惶惑》; 《偷生》; 《饥荒》
【解析】《四世同堂》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一部经典名著,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的时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形象、真切地描绘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小说分为三部发表,第一部《惶惑》连载于《扫荡报》1944年11月10日至1945年9月2日; 第二部《偷生》在1946年11月由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第二部《饥荒》在1950年5月连载于《小说》第4卷第1至第6期。
2.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作者是____。
【答案】艾青
【解析】《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艾青发表于1937年12月28日的一首诗歌作品。全诗通过描写大雪纷扬下的农夫、少妇、母亲的形象,表现中华民族的苦痛与灾难,展现了旧中国的图景,表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患意识与赤子之心。
3. 郭沫若的诗作____中运用了占天方国有关凤凰死而复生的神话。
【答案】《凤凰涅槃》
【解析】《凤凰涅槃》是郭沫若诗集《女神》中收录的一首浪漫主义抒情现代诗。这首诗中的凤凰还有群鸟,都带有现实的象征意义,凤凰的涅梁主要是代表新的社会,新的世界的到来。新生的凤凰就是新世界的代表,而群鸟则表现的是在现实中所出现的那些与新思想、新社会的准则所背道而驰的人。
4. 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作者是____。
【答案】艾青
【解析】“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出自艾青的著名诗作《我爱这土地》。该诗表达了一个赤子对祖国深沉而细腻的爱,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影响深远。
二、名词解释
5. 京派
【答案】京派是指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当文学的中心南移上海之后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代表作主要有《边城》《萧萧》《长河》等。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沈从文、废名、老向、芦焚、萧乾、何其芳等,他们主要围绕自己的阵地《文学月刊》《骆驼草》《水星》《大公报·文艺》进行文学创作。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6. 《缀网劳蛛》
【答案】《缀网劳蛛》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许地山创作的同名短篇小说; 二是指其同名短篇小说集。短篇小说《缀网劳蛛》反映了妇女所受的惨重压迫,表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佛教思想; 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由商务印书馆在1925年出版,收入《命命鸟》《缀网劳蛛》等十二篇小说。其中《换巢莺凤》记述一个贵族小姐为追求自由恋爱而上当送命的悲剧; 《商人妇》描写一个商人妻子被丈夫卖给印度人而备受凌辱的苦难遭遇; 《枯杨生花》写一个孤苦无依的老渔妇在他乡遇见昔日恋人的故事。作品多写妇女婚姻悲剧,故事情节曲折,充满异域情调和传奇色彩,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
7. 萧红
【答案】萧红是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她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中,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世俗,历经反叛、觉醒与抗争,一次次与命运搏击,一生未向命运低头。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敷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8. 南玲北梅
【答案】南玲北梅是指沦陷时期上海的张爱玲与北平的梅娘两位女作家。1942年北平的马德增书店和上海的宇宙风书店联合发起“读者最喜爱的女作家”评选活动,梅娘与张爱玲双双夺魁,从此有“南玲北梅”之誉。两人的小说有相似性,均是在婚姻恋爱的题材中凸现追求独立、自由的女性形象,以及她们的生活遭遇。然而,相较张爱玲融古典小说、现代小说于一炉的古今杂错、华洋兼备、雅俗共存的文学气味而言,梅娘的叙述要比张爱玲“俗”。
三、论述题
9. 讨论茅盾对现当代长篇小说体式的贡献。
【答案】当中国在东南沿海一带的社会经济结构逐渐为现代化生产、商业所代替的时候,这巨大而复杂的生活内容,就提供了文学形式相应改变的可能性。茅盾的贡献之一便是适应了30年代生活内容的变化,对鲁迅所开创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文体作了新的拓展,向中长篇延伸,大
大提高了中国现代小说反映生活和人的心灵深广度的可能性。茅盾对现当代长篇小说体式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1)注重题材和主题的时代性和重大性
茅盾独特的小说艺术探索,首先表现在题材的选择与主题的开掘上。他的小说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要求创作与历史事变尽量地同步,自觉地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以及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如果把茅盾的作品按其反映的历史时代先后排列起来看,“五四”运动前后到40年代末近半个世纪内现代中国社会风貌及其变化、各个阶层的生活动向及彼此间的冲突,都得到了充分的艺术反映。
(2)注重表现人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适应以长篇小说为主的小说艺术发展的需要,在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茅盾更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将人物的行为、情感、心理、个性诸点,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对于茅盾的文艺观念来说,人物是小说的中心,而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历史客观条件、客观环境造成了人,所以,他总是从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来突出人物性格及其发展。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又特别注重人物的经济关系及经济地位的变化。
茅盾人物刻画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他进行了“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造。作为一个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的自觉的长篇小说艺术家,茅盾创造了自己的艺术世界。对于进入他的艺术视野的人物的性格与命运保持着持久的热情与关注,这些人物在他的写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小说中不断出现,形成了形象系列,各自构成犷某一类型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历史。
(3)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
作为一个自觉的长篇小说艺术家,茅盾对小说结构的极大注意,也是他的显著特点。他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作品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而又严密完整。作品通常规模不大,人物不多,故事情节不太曲折,矛盾冲突也不复杂,大抵有一个中心人物,配上少量陪衬人物,借助一件事或几件事的发展而组成全篇。
(4)注重对社会历史和人物的心理剖析
在小说艺术表现上,茅盾特别注重于细腻的心理刻画,他追求着社会历史的剖析与人的心理剖析的统一。在他的艺术创造中,不仅努力挖掘与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深刻的社会历史的内容,而且注意把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运动中,展现人物心理发展的历史。同时,他又十分注意调动一切心理描写的手段,加以综合地运用,以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茅盾的创作实践提高了心理刻画在我国现代长篇小说艺术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通过这一切可以看到革命小说家茅盾不拘一格的阔大风格以及其艺术造诣上的丰富多样。茅盾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成就,对现当代长篇小说体式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0.简要论述新月诗派“新诗格律化”的诗歌理论及其历史价值。
【答案】(1)新月诗派“新诗格律化”的诗歌理论
①“新诗格律化”的提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