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珠海分院868儿童心理与教育[专业硕士]之发展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在同一时间内观察不同年龄组的心理发展水平的研究是( )。

A. 比较研究

B. 追踪研究

C. 横断研究

D. 组群研究

【答案】C

【解析】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考查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的方法。A 项,比较研究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的方法;B 项,追踪研究也称纵向研究,是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反复观测的方法;D 项,组群研究是针对个案研究而言的。

2. 学生在掌握长方形面积公式、三角形面积公式及面积相加性原理后,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按加涅的学习分类标准,这种学习属于( )。

A. 辨别学习

B. 概念学习

C. 规则学习

D. 自我强化

【答案】C

【解析】规则学习即了解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因此选C 。

3. 新生儿主要依靠由皮下中枢实现的( )来适应内外环境。

A. 经典性条件反射

B. 操作性条件反射

C. 无条件反射

D. 应答性条件反射

【答案】C

【解析】儿童此时仅仅由本能行为维持生存,适应环境,经典性的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还未形成,应答性条件反射是指经典性条件反射。

4. “甜蜜的嗓音”、“温暖的色彩”,这种感觉现象是( )。

A•适应

B. 对比

C. 后像

D. 联觉

【答案】D

【解析】各种感觉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即对一种感官的刺激作用触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被称为“联觉”。

5. 侵犯行为通过替代性强化而获得,这一观点属于( )。

A. 生态学理论

B. 社会学习理论

C. 社会信息理论

D. 知觉学习理论

【答案】B

【解析】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班杜拉把侵犯行为看成是通过直接强化或观察学习习得的。侵犯行为得以保持是因为:①具有工具性价值,是达到其他目的的有效手段;②得到了社会强化;③是自我保护的手段;④来自侵犯者的自我强化。

6. 幼儿在游戏时,一会儿当“医生”,一会儿当“工人”,这更多表明了( )。

A. 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B. 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

C. 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D. 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答案】C

7. 在研究交通信号灯亮度对驾驶员反应速度的影响时,交通灯的亮度是( )。

A. 因变量

B. 自变量

C. 控制变量

D. 无关变量

【答案】B

【解析】此研究需要控制交通信号的亮度来影响驾驶员的反应速度,所以交通灯亮度是自变量。

8. ( )不是婴儿动作发展遵循的原则。

A. 顺序原则

B. 近远原则

C. 大小原则

D. 头尾原则

【答案】A

【解析】婴儿动作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如同生理发展的指向性一样,遵循着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和大小原则,不包括顺序原则。

9. 瑞文推理测验的常模分数采用的是( )。

A. 百分数

B. 四分位差

C. 百分位差

D. 百分等级

【答案】D

【解析】瑞文推理测验使用被测试者的百分等级表示被测试者的实际智力水平在同龄人中所处的位置。

10.1937年,施瑞奥克(J.K.Shryoek )将我国三国时期刘邵关于人的能力研究的著作翻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该著作是( )。

A. 《人物志》

B. 《心书》

C. 《吕氏春秋》

D. 《学记》

【答案】A

【解析】三国时期刘邵的《人物志》是一部研究能力的专门著作。在该书中,刘邵把人的才能划分为12种类型,即清节、法家、术家、国体、器能、臧否、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辩和雄杰。

11.注重对单个被试进行严格控制条件下的实验研究,并由此形成了小样本研究范式的学者是( )。

A. 费希纳

B. 赫尔姆霍茨

C. 斯金纳

D. 韦伯

【答案】C

【解析】费希纳提出了用以了解人们对刺激量的心理经验的费希纳定律;赫尔姆霍茨是用反应时法对神经的传导速率提供经验测量的第一人;韦伯提出了著名的韦伯定律。而斯金纳则开创了单被试研究的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