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江南大学法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之《农业经济学》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及答案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分析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发挥对现货市场的微观作用与基本原理。

【答案】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发挥对现货市场的微观作用有:

(1)锁定生产经营成本或利润

在期货市场两大基本功能较好发挥情况下,生产经营者可以利用期货市场的远期权威价格,通过套期保值操作、远期合约交易或者订单生产等来锁定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成本或者特定农产品的原材料成本,降低农产品现货价格波动的风险程度,从而稳定地从事农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获得稳定的经济效益甚至提高经济效益,并且能够在价格波动中保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平稳运行,获取正常的经营利润。

(2)引导农产品生产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产品期货价格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依据之一。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农产品期货市场供求信息最集中,汇聚各力面投资和预测的专家,使农产品期货价格成为未来市场最具代表性的价格,客观反映未来市场供求走向。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可以依据未来权威的农产品期货价格的预期和变动趋势,来制定未来的农业生产方案。既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了生产的盲目性。

(3)拓展农产品的销售与采购渠道

在农产品期货市场发现价格功能得到有效发挥的情况下,特定农产品期货市场能形成接近未来供求均衡的价格,为现货市场交易双方确定现货成交价格提供权威的依据,从而拓展农产品现货的销售与采购渠道。

(4)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订单农业是中国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形式之一。订单农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克服农产品卖难、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结构、推广农业科技、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 什么是农业的家庭经营?

【答案】农业家庭经营,是指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又称其为农户经营或家庭农场经营。它突出了主要经营对象的产业特征,即农业,而不是其他产业; 经营主体是农民家庭,主要实行的是家长制或户主制管理,小存在

管理分层的内部治理结构; 它强调以使用家庭劳动力为主,而不是以雇下经营为主。

3.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转移有什么特点和困难?

【答案】(1)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

①以往人口政策的失误

实行计划生育前中国出现两次生育高峰; 实行计划生育后由于适龄生育人口过大及政策落实不够得力,从1982~1996年又出现了第三次人口生育! 旬峰,近些年人口出生率与自然增长率有较大降低,但仍偏大。由于人口的持续增加,使得中国农业劳动力的绝对数量长期处于上升阶段。

②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劳动效率有了明显提高,无效劳动时间减少,农业劳动力实际需要量减少; 同时,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业劳动者借助于农业机械、电力等,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节省了一些劳动力。

③耕地的减少

由于二、三产业、城市化及道路建设等的发展占地,以及对耕地保护不利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中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每个劳动力负担耕地面积量逐年下降,土地对劳动力的吸纳越来越少。

④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

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农村二、三产业有了长足发展,但总体上仍不发达,吸纳劳动力的数量不足,还不能很好满足需吸纳大量剩余农业劳动力的需要。

⑤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

多年以来中国一直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使得农村户口的农业劳动力转成拥有城镇户口的市民基本没有可能。20世纪90年代后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但各地政府普遍采用了一些限制政策,使得农村劳动力不能顺畅地进行部门、区域间的转移。

(2)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困难

①从转移地域看,跨地区转移日趋活跃,但以就地转移为主

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农业劳动力转移是在城乡系统封闭的状况下进行的。改革开放后,农村劳动力跨地区转移日趋活跃。但总体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还是依靠在农村社区内部的就地转移。

②从转移产业看,以第二产业为主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绝大部分转移到了工业、建筑等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偏低。 ③从转移方式看,以兼业型为主

目前绝大部分转入农村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并没有完全脱离农业,还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力属于季节性转移。

④从不同区域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在东南沿海地区及大中城市周围的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转移途径多、速度快; 在小发达地区,劳动力转移途径少、速度慢。

4. 试分析人口、人力资本积累、自然资源、环境和技术进步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答案】(1)人口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①人口增长对农业的影响

a. 从资源方面来看,人口过多,人均资源量的进一步降低,使农业资源负担过重,削弱人均产出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b. 从环境方面来看,人口过多将增加资源利用强度,破坏生态系统,为满足人口群体生产和消费的增加,产生各种环境问题。

c. 从社会方面看,人口的过快增长,使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更为严重,进而会加速人口的聚集和迁移,引起城市化质量下降、失业增加、治安混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②人力资本积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现代农业对农业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却不断提高,因而增加人力资本积累,对于农业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人力资本是体现于人自身上的各种知识、技能及体力的存量。人力资本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决定因素。人力资本积累能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利于改善人们的收入分配状况。

(2)自然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人类社会自身的永续生存和发展,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不能只顾及当代人的利益,还必须关注后代人发展的需要。自然资源支持着自身及人类的持续发展,其承载力预不着世界及各国人口的规模,也制约着人类经济社会结构的规模。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①最低安全标准原则; ②公平性原则。

(3)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环境主要包括生态系统以及人们对之作用而产生的各种依存关系。环境一方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空间条件,另一方面又承受着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质和其他种种结果。环境问题有以下特性:

①环境问题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

②环境问题具有传递性;

③环境污染往往具有累积性,呈指数式发展:

④环境问题的外部性。

(4)技术进步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技术进步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是:

①农业不可持续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科学技术落后;

②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③某些技术进步可能产生负效应,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④技术进步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但它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二、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