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844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辨析题
1. “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这是一个折中主义的命题,他否认了世界统一于物质,实际上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1)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关于世界有无共同的本原问题。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
(2)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存在”,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它作为“思维”的对立面,是物质的存在,单独的“存在”概念,既可以是物质的存在,也可以是精神的存在。
可见,把“存在”作为世界统一的基础,混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实际上宣扬的是精神的存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 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特殊表现。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剩余劳动是劳动者生产自己和家属生活必需品的必要劳动以外的劳动。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剩余劳动的出现和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与社会形态无关。但剩余劳动的占有状况则体现了各种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凝结,是剩余劳动的特殊表现。
3. 人民群众与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不能把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相提并论。宣扬“共同创造历史”论,本质上是鼓吹英雄史观。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原理。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而其生产活动的主体是劳动群众。与此同时,人民群众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改进生产关系。
(3)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创造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而英雄人物则起到了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杰出的英
雄人物虽然在历史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但不能说人民群众与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这是因为:
①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是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基础。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从属于并受制于人民群众的作用。
②杰出人物的力量来源于人民群众。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杰出人物就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有任何作用。
③杰出人物发挥历史作用的方向和程度、功过是非,都取决于是否符合历史规律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
④杰出人物发挥历史作用的方向和成都、功过是非,都取决于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是否符合人们群众的礼仪。
因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4.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案】题中观点表述正确。
这一原理不仅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而且进一步说明了实践在人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具体表现为:
(1)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任何生命物质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社会的主体是人,人以实践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 ①从人类生存的前提来看,正是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②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来看,动物是在消极地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人则是在积极地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2)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a. 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 b. 实践是物质生产实践,是人以自身的活动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
c. 人与其意识的关系也生成于实践活动中。实践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实践者头脑中作为目的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而这个目的又决定人们活动的方式和方法。
d.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a.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b. 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a.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首先是通过物质生产。
b. 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问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是人们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实际体现。
(3)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社会的人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一切社会现象最后的根源。人通过实践活动把握物质世界,又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物质世界,并改造人自己。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是实践的产物和过程。
5. 任何物质产品的生产都是商品生产。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作为商品必须具备使用价值以及价值才可以称得上是商品,商品与物质产品有本质上的差别,商品都是物质产品,但是物质产品不一定都是商品。因此说任何物质产品的生产都是商品生产是不正确的。
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①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这种有用物品是劳动产品并作为商品时,它才具有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③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6. 一切唯物主义都是能动的反映论。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并不是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在批判继承前人认识论成果的基础上,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就是说,主体是为了实现一定认识目的而自觉地、主动地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反映世界的,人对世界的反映能力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历史地变化发展着的。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是一个认识主体能动地创造的过程。
(2)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例如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感性和理性、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