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52岁,职员。双下肢无力6年。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乏力,呈进行性加重,伴行走不稳,如"脚下踩棉花感"。时感颈项板滞,双上肢沉重、无力。查体:颈椎生理弧度变直,颈5-7棘突旁压痛,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膝、踝反射(+++),Hoffmann征(+),踝阵挛(+)。MRI:颈椎退行性变,颈4-7椎间盘膨出。该患者的初步诊断() 颈性颈椎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因治疗不当,影响骨折正常愈合过程的因素有() 反复多次的手法复位。 复位不满意对线差。 固定不确实。 过早的和不恰当的功能锻炼。 开放骨折感染。
甲类传染病是指() SARS,狂犬病。 黑热病,炭疽。 高致病性禽流感,天花。 鼠疫,霍乱。 伤寒,流行性出血热。
女性,50岁,银行职员,头晕反复发作2年,加重2d。2年前劳累后出现颈项板滞不舒,渐至酸痛,后牵涉至肩、背部,并伴有头晕,尤以颈部旋转活动时明显。无耳鸣、双上肢麻木,否认有高血压病史。查体:BP120/70mmHg,颈右棘突旁压痛,颈试验阳性。TCD检查:右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头颅CT:未见异常。X线: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本患者的初步诊断是() 神经根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 颈性颈椎病。
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出现了一组原因未明的脑炎,散发于全国各地区,受累人数超过2万,1976年被命名为"散发性脑炎"。病前相关事件暴露率:服咪唑类驱虫药47.2%,病毒感染22.8%,毒物接触5.7%,精神刺激4.9%。针对该初步分析结果,正确的说法是() 驱虫药、病毒感染、毒物接触和精神刺激是散发性脑炎的充分病因组。 不能获得病因线索,因为没有一种因素是所有患者共有的。 可以获得病因结论,因为服咪唑类驱虫的暴露率最高,所以服咪唑类驱虫药是"散发性脑炎"的病因。 提示服咪唑类驱虫药可能是"散发性脑炎"的病因,但还需要分析性研究加以验证。 "散发性脑炎"与精神刺激无关。
AIDS的临床诊断依据中,最有价值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