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英汉路径含义词汇化模式的对比研究

关键词:路径/运动事件/词汇化模式/认知比较

  摘要

摘 要在我们所处的客观世界里,运动是我们生活中最早,最基本,最广泛的经验之一(Johnson, 1987)。事实上,正是因为运动在人类认知和语言表征上的重要性,运动的概念化和运动事件的词汇化成了近年来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热点。他们的研究侧重于不同语言中运动事件词汇化模式的差异性,以及这种差异性对思维和语言习得的影响(罗杏焕,2008)。运动概念是如何在语言中编码呢?不同的语言采用的手段不同。这种语言编码手段上的差异具有类型学的意义。Talmy(1975,1983,1985,1991,1996,2000,2005)从形态句法层面对运动事件的语言表达做了类型学上的研究,是最早系统性的分析运动事件结构及其词汇化模式理论研究的学者。那么,要描述一个事件,首先要弄清楚这个事件由哪些语义要素组成。Fillmore, Jackendoff, Lakoff等学者都对运动事件的语义成分进行过讨论。Fillmore在格语法的理论基础上,发展了框架语义学理论。Talmy认为,运动事件包括四个语义成分:焦点(FIGURE),运动状态(MOVE or BELOC),路径(PATH),背景(GROUND),这些语义要素的表达也是世界上的语言描述运动事件的共性或称普遍性。Slobin&Hoiting (1994); Slobin(2004); Zlatev&Yangklang(2004)等人对Talmy的研究进行了补充和发展。国内学者如罗杏焕(2008),韩大伟(2007),沈家煊(2003),邵志宏(2006)等对汉语表达运动事件的语法模式的类型归属及对汉语语言表达的特有现象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深入的见解。虽然汉语到底属于动词性框架语言还是卫星语框架语言的争论和分歧仍然存在,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达成一致的,即路径是五个语义成分中的核心概念成分,对整个运动事件的描述起着构架(framing)作用,是分类的依据,因此是最重要的成分,其他几个成分之间的关系要通过路径才得以实现。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研究,作者发现,关于路径含义词汇化模式的研究还很少涉及,对英汉路径含义词汇化模式的实证性研究是一个空缺。因此,对于Talmy提出的把卫星语分为合成(coalescenced)卫星语和非合成卫星语,合成卫星语会改变汉语的运动事件结构这一论断的深层原因,即英汉路径含义词汇化模式更是缺乏实证支持。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本文选取英汉路径含义词汇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英汉两种语言对相同语义成分(路径)不同的编码模式,并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包含了描述性研究,基于语料的实证性对比研究以及定量研究,回答了三个研究问题。在介绍理论背景的基础上,本文把路径进一步分为五个语义要素: 矢量,同构,指向,形状和方向,并把英汉五个路径语义要素的语言表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表达路径的异同,并进一步分别列举了英汉两种语言中路径含义的典型的表达方式。 通过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虽然Talmy把英汉两种语言都归属于附加语框架语言类型,但是英汉在表达路径含义时,其语法构架和语言表达模式都有不同的特点,存在着差异。英语在路径含义的表达上多使用介词及副词,小品词,也有少数专门表达运动方位的动词,比如在表达方向含义时和汉语一致,用动词“come”, “go”。(2)汉语在表达路径含义时,多采用动词。动词又可分为4种不同的表达类型。(3)在“动词+卫星词(+介词等小品词)+背景词”的语法结构中,英汉路径含义的词汇化模式相同,都用卫星词和其后的小品词来表达。但是汉语表达路径的模式并不局限于此,由于汉语中连动式结构的大量存在及语言表达结构的多样化,汉语的编码模式更为复杂。 本研究是从认知的角度进行的对比性实证研究,重点在于揭示英汉路径含义词化模式的异同,为汉语编码类型的最终归属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并为Talmy教授相关的论断提供了实证性视角。关 键 词:路径,运动事件,词汇化模式,认知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