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大连外国语大学文化传播学院872中国文学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上海屋檐下》

【答案】《上海屋檐下》是夏衍于1937年创作的三幕悲喜剧,剧情主要围绕林志成、杨彩玉、匡复三人之间复杂的感情纠葛展开。三幕戏都发生在同一场所,五户人家同时表演,剧情前后不到一天时问,灵活运用了“三一律”。全剧同时写出性格、命运各不相同的十几个人物,主线突出,结构单纯,又保持了生活本身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 叶绍钧

【答案】叶绍钧即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小说家、教育家。1922年起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等。这些作品体现着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真切反映下层劳动群众的苦难,流露出被压迫者的真挚同情。1928年在《教育杂志》上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真实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和精神面貌。所作小说结构严谨,语言纯净洗练,从平凡的现实生活中摄取题材,冷静分析,深化开拓,反映社会底层妇女和儿童悲惨遭遇,同时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知识分子形象。

3. 《咀华集》

【答案】《咀华集》是现代著名作家李健吾先生的作品。在书中,他表达了对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作品的看法和观点,在比较和综合中形成其独特的批评风格,是文学批评论文中的佼佼者。李健吾认为,批评是独立的,不以作者的是非为是非,批评者有阐释的自由。维护批评的尊严并不以贬低创作的地位为代价,批评者与创作者是平等的,但更是谦逊的,取对话的态度。李健吾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具文学性的批评家,西方的“寻美的批评”和中国的诗文评传统,这两条线的交汇造就了一种以印象和比喻为核心的整体、综合、直接的体味和观照,这就是李健吾的批评,一种自由的批评,一种明智的文化保守主义的批评。

4. 《囚绿记》

【答案】《囚绿记》是陆蠡1940年创作发表的一篇现代散文。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当时陆蠡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他写1939年在北平的一家公寓外发现了一株常春藤,异常惊喜,就将它的柔条牵进屋里。常春藤尽管被“幽囚”在黑暗的小屋里,却固执地向窗外迎着阳光生长。作者去上海前,又将常春藤的柔条移回原来的位置,并祝福它永葆青春。作品借物抒情,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风格含蓄委婉。

5. 社会剖析小说

【答案】社会剖析小说是以茅盾作品为代表的一类小说,其特点是:表现时代斗争的重大题材,在创作一开始就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理性的分析,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性格尤其是塑造时代性格,在戏剧冲突强烈的情节中描述人物的性格成长史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瞬。在左翼内部,跟随茅盾如此创作的有沙汀、吴组湘等人。这种小说模式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因而影响深远。

二、简答题

6. 举例简述郁达夫小说中“零余者”形象的特点。

【答案】郁达夫小说中“零余者”形象的特点有:

(1)零余者——作者自己在时代的镜子里的投影

“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这是鲁迅对郁达夫的评价,这句话概括而形象的总结了郁达夫的一生。正如郁达夫在《零余者》一文中说:“我是一个真正的零余者! ”总观郁达夫的全部作品,总有一个清瘦的、孤独的、而又含着淡淡忧郁的青年载载行走于文本之中。他笔下的一系列零余者形象,普遍遭遇悲苦,在社会上备受歧视而显得孤苦落寞; 他们对金钱、爱情和荣誉无法遏制的向往而又在追求中显得无能为力; 他们灵魂和肉体的被摧残造成了心理状态的扭曲……尽管在各篇中代称不一:《沉沦》中的“他”,《南迁》中的“伊人”,《茫茫夜》和《风铃》等篇中的于质夫,《过去》中的李白时,《迷羊》中的王介成,《烟影》中的文朴……但作者以露骨的坦率、大胆的自我暴露的方式表达出来,几乎毫不迟疑地告诉读者:这就是他自己的个人写照。

(2)零余者——是时代和社会让你“零余”

社会变乱的时代,知识分子心中充满了苦闷、寂寞与仿徨。觉醒了却没有方向,勇猛抗争却没有希望,虽疾声呐喊却痛苦无力。零余者生活着的那个时代他们都在“性苦闷”“社会的苦闷”“生的苦闷”中苦苦地挣扎着。《沉沦》中“他”视自身本能的情欲为犯罪; 《空虚》中年轻的“他”面对日本少女时极力压制对少女的爱慕和身体上的欲望,于质夫在妓院中时时担心自己被人视为酒色之徒。零余者就在这样的新旧冲突中挣扎痛苦。他们既不容于西方文明社会又不再适应传统的中国社会,在文明的不良混合体中他们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无法改变自身弱点而又处于变迁的时代,无法改变对于自身生存发展极为不利的环境,最后只能成为没有任何利用价值的工具,自身的无能最后化为自身的无用,那么“零余”的下场也是必然的。

(3)零余者——深陷情感的干涸沙漠

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大多都是情感的缺失者。《沉沦》中的“他”身为一个弱国子民,独自漂泊在陌生的国度,本来心境就是很孤独的,而弱国子民的身份又给自身带来了无形的自卑感。情感是《沉沦》中主人公一直追寻的归宿和寄托,无能面对现实,最后只能躲藏在自己想得到的爱情之中。

(4)零余者——你并不零余

《沉沦》的主人公一面决心“复仇”,一面又热切期盼祖国的强大。在自杀之前,“他”还

大声疾呼“祖国呀祖国:! 我的死是你害我的! 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 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其爱国之心十分感人。再如《茫茫夜》《空虚》《杨梅烧酒》等篇章,均表现了在渴望个人解放的同时,又渴望祖国富强的心愿。郁达夫总用真诚的笔调真切地讲述人生的感伤行旅——“零余者”的感伤行旅。这使他的作品尤其是早期作品充满着一种悲剧情调。在这种悲剧情调中似乎一直回响着这样两种声音:“我们的志不在大,消极的就想以我们无力的同情,来安慰安慰那些正直的惨败的人生的战士,积极的就想以我们的微弱的呼声,来促进改革这不合理的目下的社会的组成。”这种悲剧情调把人们带进了浓重的忧郁与感伤的气氛中,使人们在沉重、压抑的悲哀心绪下得到一点精神上的慰籍和解脱,同时也给人以强烈的道德震撼,从而激发起人们斗争、反抗的意志,去承受时代的风雨。

7. 谈谈五四与郭沫若的诗歌。

【答案】五四与郭沫若的诗歌间的关系具体表现为:

(1)五四为郭沫若的诗歌提供了有利的时代背景

“五四”文学革命在创作实践上是以新诗的创作为突破口,而新诗运动则从诗形式上的解放入手。

①五四时期的诗歌理论

以胡适为代表的“五四”新诗运动提出了“作诗如作文”的主张,其包括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 二是以白话写诗,实行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两个方面的散文化。

②五四时期的创作实际

新诗主要发表在《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学灯》《觉悟》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上。第一批白话诗人如胡适、刘半农、周作人、沈尹默、俞平伯等都是新文化运动的骨干,说明了新诗与“五四”思想革命的密切联系。理论的提出与创作的繁荣为郭沫若诗歌创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作品参照。

(2)郭沫若的诗歌顺应了五四的时代精神

郭沫若在现代文学史上是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他是使新诗的翅膀飞腾起来的第一人。他的第一本诗集《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以崭新的内容与形式,开一代诗风,堪称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女神》的成功在于时代的需要与诗人创作个性的统一。诗的抒情本质的强调,以及诗歌个性化的问题的提出,标志着对诗歌艺术认识的深化。

①《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体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自我形象《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首先是“开辟鸿荒的大我”,是“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自我形象。为时代再造的中华民族的崭新形象在《女神》中第一次得到充分的艺术表现。人的自我价值得到肯定,人的尊严得到尊重,人的创造力得到承认。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第一次。《女神》的魅力及其不可重复性,正是在于它所达到的民族精神及作家写作的自由状态。

②《女神》在想像方式上具有想落天外的奇特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