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心理与教育测量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鉴别指数
【答案】鉴别指数是项目分析中区分度的一个指标,即确定测验项目区分个体所测能力高低的程度指标。项目分析的一个最简单的估计方法是比较两个极端效标组,即将所有被试在某个测验上的分数从高到低依序排列,划分出高分组和低分组;分别求出此两组在每一题目上的通过率;再求出高分组与低分组通过率之差。其范围在+1.00〜-1.00之间。+1.00表示鉴别指数最高,-1.00表示鉴别指数最低。鉴别指数越高,题目的鉴别性能即区分能力越好。
2. 心理测验
【答案】心理测验是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心理测验具有间接性、相对性和客观性的特点。其测量的是人的行为;不可能是全部行为领域,包含的只能是人全部可能项目中的一个样本。
二、简答题
3. 现在流行的创造力测验依据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答案】现在流行的创造力测验依据的理论基础是吉尔福特的关于智力结构的理论。
⑴吉尔福特在智力结构的研究中引入因素分析方法,由此提出了他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在此模型中,他发现智力操作中存在聚合与发散两种不同类型的思维:聚合思维是指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传统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有组织的思维方式;而发散思维则是既无一定方向又无一定范围的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
⑵吉尔福特还认为发散思维在行为上主要表现出3种特性: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这三种特性相互联系,变通性建立在流畅性基础之上,独特性又建立在变通性与流畅性的基础之上,因为只有反应数量众多,才有可能反应角度多样化,进而才有可能出现新视角,新观点。
⑶吉尔福特将发散思维的特性视为人的创造性活动的特性,并因此将创造力定义为发散思维的能力,即对规定的刺激产生大量的、变化多端而又独特的反应的能力。
⑷吉尔福特关于智力测验注重聚合思维而忽视发散思维的评论得到很多学者的共鸣,并且,他视发散思维为创造力之核心的观点也为很多研宄者所接受。因此,目前常见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创造力测验基本上是沿循吉尔福特的理论观点编制而成的。
4. 解释受测者的心理测验分数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测验分数的解释涉及两个问题:第一,如何看待测验分数的意义;第二,如何将测
验分数的意义告知给受测试者。
在解释测验分数的意义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主试应充分了解测验的性质和功能,测验使用者必须具备心理测验的基本知识与概念。
(2)对导致测验结果原因的解释应慎重,谨防片面极端。为了能对分数作出有意义的解释,必须将个人在测验前的经历或背景因素考虑在内。
(3)必须充分估计测验的常模和效度的局限性,一定要依据从最相近的团体、最相匹配的情境中获得资料。
(4)解释分数应参考其他有关资料。测验分数不是了解学生的唯一资料,为正确了解其心理特质尚需参考其他有关资料。
(5)对测验分数的解释应以“一段分数”来解释,而不应以“特定的数值”来解释。倘若使用确切的分数,应说明这些分数不是精确的指标,而是我们对某人真实分数的大体估计。
(6)对来自不同测验的分数不能直接加以比较。如需加以比较,必须将二者放在统一的尺度上。
5. 在编制人格测验时,如何控制被试的掩饰倾向?
【答案】在编制人格测验时,要控制被试的掩饰倾向,可用迂回提问、投射式提问、假定性提问、委婉性提问以及迫选性提问等技术。
(1)迂回提问
迂回提问指不直接提出要测的问题,而是以间接的问题,迂回获得所要测的内容,以使受试者不了解测试的意图,从而增强测验的效度。
(2)投射式提问
投射式提问指不直接问被试自己的看法,而是让被试对“周围其他人”的想法作出评定。被试者常常会把自己的看法投射到“周围其他人”身上,作出真实反应。
(3)假定性提问
假定性提问指假定回答者犯有某种不规范的行为,并使他不得不在确实犯有该行为时得以承认。
(4)委婉性提问
委婉性提问指用婉转的令人愉快的方式或言词提问,以使回答者产生接纳心理。
(5)迫选性提问
迫选性提问指提供通过两项具有相等价值的选项,让被试必须从中选择其一。
6. 为什么说“智力测验面前并非人人平等”?
【答案】智力是多元化的,而测验的方面是单一的。利用测验评估智力差异时,很难解决以下差异问题:
⑴性别差异
就整体而言,智力很可能并不存在性别差异。具体到对智力的不同智力因素上的研宄,则结
果一般表明存在性别差异:
①男性在数学推理、视觉一空间智力、躯体运动速度和协调方面优于女性;
②而女性在言语流畅性、言语理解和记忆等方面则优于男性。
⑵职业差异
不同职业的人在智商上具有差异,从事专业工作的人员(如会计师、律师、工程师)的智商最高,而诸如工人、农民这样的劳动者则智商最低。在当代社会,职业分工日益精细,而传统智力测验并不能全面反映人的各方面智力,因此仅以智商高低来判断人的智愚并不充分。
⑶文化和教育差异
个体在测验上的得分往往受知识经验的影响,因此测验对不同文化背景或教育水平的团体是不公平的。大量测验结果显示了显著的城乡智力差异和种族智力差异。然而,智力测验结果反映的城乡差异和种族差异,并不能完全归因于城乡或种族本身由遗传引起的差异,事实上,文化和教育因素在此很可能起了主导作用。
因此智力测验面前并非人人平等。
7. 根据本章的论述,查阅有关资料,讨论中国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方向。
【答案】现状:建国后,我国现代心理与教育测量高速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智力测验
①龚耀先主持修订“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于1982年完成修订工作。
②林传鼎、张厚粲主持修订“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于1986年完成修订工作。
③1982年,吴天敏修订出版了“第三次修订中国比内测验”。
④1986年,龚耀先主持修订了“韦克斯勒幼儿智力量表”。
⑤1985年,张厚粲主持修订了“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⑥1989年,李丹主持修订成“瑞文测验(联合型)”。
⑦1992年,戴忠恒修订了“一般能力倾向测验”。
这些量表都是国际上著名的智力测验,修订后广泛用于智力问题的研宄和因材施教、人才选拔、职业咨询、临床诊断等领域。此外,中国学者也编制了不少智力测验,如张厚粲、周容等编制的“中国儿童发展量表”等。
(2)人格测验
①修订和引进外来量表
a.1982年,由宋维真主持修订“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于1985年完成修订工作。
b.1981年,刘绍衣等修订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制定了辽宁省的常模,后于1988年由戴忠恒、祝蓓里主持制定出全国常模。
c.1983年,龚耀先主持修订了“艾森克人格问卷”,同时陈仲庚也在北方作了修订。
d. 在临床心理学领域,也修订了多种涉及心理健康评估的量表,如张明园于1987年修订了“生活事件量表”。吴文源等于1990年修订了“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
②自制量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