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中国教育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单选题
1. “壬子癸丑学制”中,有关实业教育体系有( )学校。
A. 一类
B. 两类
C. 三类
D. 四类
【答案】B
2. 在下列四个阶层中,称之为“四民之首”的是( )。
A. 农
B. 工
C. 商
D. 士
【答案】D
3. 西周家庭教育中,从几岁开始就出现男女有别的教育? ( )
A.7岁
B.8岁
C.9岁
D.10岁
【答案】A
4. 将一个班的学生按能力分组,各组以不同的进度完成相同的课业。这种能力分组属于(
A. 作业分组制
B. 活动分组制
C. 异质分组制
D. 混合能力分组制
【答案】B
)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不同形式分组教学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分组教学有不同的形式,按照组内成员同质性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同质小组,即按照学生的能力水平或者学习成绩编班,将能力大致相同的学生编为一组,另一种是将学生依照学业水平、能力倾向和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着重强调异质成员间的相互协作学习。而在同质分组中,将学生按能力分组后,各组以不同的进度完成相同的课业,这种分组通常称为活动分组。
5. 发现并重视团体生活对个人道德思维方式深刻影响的德育模式是( )
A. 集体教育模式
B. 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C. 社会学习模式
D ,体谅模式
【答案】B
【解析】道德认知发展模式是美国道德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在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根据其道德心理发展理论提出并建立的。科尔伯格认为,道德教育决不是背记道德条例或强迫纪律,而是促进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道德认知发展模式发现并重视团体生活对个人道德思维方式的深刻影响。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主要涉及的是道德判断问题,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源于儿童主体与社会环境的积极的相互作用; 体谅模式则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价值澄清模式着眼于价值观教育,试图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并通过评价过程促进统一的价值观的形成; 社会学习模式则强调学习和模仿学习对儿童道德行为形成的影响。这道题的关键词是道德思维方式,按照这个关键词,就可以排除其他选项,选择B 。
6. 某研究者为了研究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活动,到某小学开展了分时段分项日课堂教学的系统观察。这体现了文献检索的( )。
A. 参与性、结构式观察
B. 参与性、非结构式观察
C. 非参与性、结构式观察
D. 非参与性、非结构式观察
【答案】C
7. “不拘一格降人才”是( )提出来的。
A. 龚自珍
B. 林则徐
C. 魏源
D. 冯桂芬
【答案】A
8. 某班教师为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展了一系列学习竞赛活动。结果如教师所料,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成绩明显提高。但没有想到的是,学生之间相互猜忌、隐瞒学习资料等现象日趋严重。上述事实表明,教育( )。
A. 既有正向显性功能,又有正向隐性功能
B. 既有负向显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
C. 既有正向隐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
D. 既有正向显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
【答案】D
【解析】从作用的方向上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正向教育功能是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负向教育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显性教育功能是指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 隐性教育功能是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开展学习竞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学习成绩的提高属于
正向的显性功能; 但导致学生相互猜忌、隐瞒学习资料等现象属于负向隐性功能。因此,答案选D 。
9. 泰勒的课程编制原理主要强调( )
A. 课程日标的主导作用
B. 教师对课程的再开发
C. 管理者对课程的监拎
D. 学生对课程的评价
【答案】A
【解析】泰勒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或阶段:确定教育日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结果。其中,确定教育目标是非常关键的。首先,要对教育目标做出明智的选择,这必须考虑学生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学科专家的建议等多方面的信息; 其次,用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对己选择出来的日标进行筛选; 最后,陈述教育目标,每一个教育目标包括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这样可以明确教育的职责。泰勒认为目标是有意识地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就是学校教职员工期望实现的结果。教育日标是选择材料、勾划内容、编制教学程序、以及制定测验和考试的准则。因而,课程目标在课程编制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0.夸美纽斯依据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将母育学校比喻为(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答案】A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理解掌握程度。夸美纽斯提出来学校应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