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南昌航空大学83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世界多极化
【答案】世界多极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合作中的竞争和竞争中的合作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答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具体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①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②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③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简答题
4. 新形势下如何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答案】(1)2005年3月,胡锦涛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
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②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③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④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2)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党的十八大后,我们党多次表示,要珍惜历史机遇,保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良好势头。2013年6月,习近平就坚定不移走两岸关系和平发
展道路提出了四点意见:
①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我们坚持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维护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利益。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把握两岸关系大局,最根本的、最核心的是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大陆和台湾虽然尚未统一,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国家领土和主权从未分割,也不容分割。对台湾任何政党,只要不主张“台独”、认同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往、对话、合作。
②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经过中华儿女不懈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应该登高望远,看到时代发展、民族振兴大趋势,看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己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摆脱不合时宜的旧观念束缚,明确振兴中华的共同奋斗目标。两岸关系发展是大势所趋,我们应该据此确定自己的路线图,继续往前走。两岸应该以实现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合作,积极宣导“两岸一家人”的理念,汇集两岸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在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抚平历史创伤,谱写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崭新篇章。
③坚持增进互信、良胜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增进互信,核心就是要在巩固和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原则问题上形成更为清晰的共同认知和一致立场。良险互动,就是要加强沟通、平等协商、相向而行,相互释放善意,维护两岸关系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局面,合情合理解决彼此间的问题。求同存异,就是要本着同舟共济的精神,发挥政治智慧,聚集和扩大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共识,妥善处理和管控分歧。务实进取,就是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稳步向前,不因遇到困难而停滞,不被任何干扰所困惑,防止和避免出现倒退。两岸关系进入巩固和深化的新阶段,更需要两岸保持积极进取精神,以更大勇气和决心面对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④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首先要继续保持两岸关系大局稳定。“台独”分裂势力及其分裂活动仍然是对台海和平的现实威胁,必须继续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主张和活动,不能有任何妥协。其次,要努力增进两岸民众福社,让更多民众共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坚定振兴中华的共同信念。深化经济合作,厚植共同利益; 扩大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 密切人民往来,融洽同胞感情; 促进平等协商,加强制度建设。两岸要共同努力,探讨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 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稳定台海局势; 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
(3)当今时代,两岸中国人面临着共同繁荣发展、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己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问题,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征是什么?
【答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制度,是建立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
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同社会主义国家国体的性质相适应,具有如下特征:
(1)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
(2)中国共产党和各民卞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
(3)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4)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具有重要作用。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是什么?
【答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有:
(1)社会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2)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美好社会状态的一种描绘,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一般地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对于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党明确提出并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具备许多有利条件:
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证; ②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己经具各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
③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④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这些又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保证。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7. 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答案】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主要是因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具体表现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