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752政治学原理(一)之政治学原理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政治的社会地位。
【答案】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政治具有其特定的社会地位,这种社会地位是在政治与其他社会现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区别中体现出来的。因此,要把握政治的社会地位,必须把握政治与其他社会现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在社会生活中,与政治联系最为紧密的社会现象通常是经济、法律、宗教、道德等。
(1)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共同构成了社会经济,形成了社会政治的基础,并且对于社会政治具有前提性和决定性意义。这表现为三个方面:
a. 生产力的特性和发展水平规定着生产关系和社会政治的性质和发展水平;
b. 生产力的实现力一式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实现形式与社会政治活动和组织的规则和运行方式; c.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和社会政治的发展。
②政治对于社会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它或者以政治权力和相关规则保护着特定的经济基础,进而推动或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或者以政治权力的力量改变生产关系及其实现形式推动或者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或者由于自身的改变推动或者阻碍生产关系乃至生产力的发展。
(2)政治与法律的关系
①政治是法律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前提。
a. 法律是由特定的政治权力机关制定和认可的社会规范,未经特定政治权力机关制定和认可的社会规范,如宗教规范、社会习俗和道德规范等,都不成为法律;
b. 法律依靠特定的政治权力强制,以社会成员的权利的方式实施,因此,它必须以特定的政治权力作为其力量后盾,以政治权力确定和分配的特定权利为实现形式;
c. 法律必须在相对稳定的社会和政治秩序中发挥作用,超出这个范围,如社会处于混乱、动荡、战争以及局部割据状态中,法律就会失去作用。
②法律对于政治又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法律使政治统治者的利益要求、权力地位和权利资格法规化,使政治权力的运行、政治权利的实现和社会政治成员的政治行为规范化,使社会政治秩序规则化,使社会政治生活遵循法的精神,以公正、明确、稳定和公开的方式有效规范各种政治矛盾和政治活动,维持社会政治秩序,保障统治者的利益及其权力的正常运行,从而实现社会的依法治理。
(3)政治与宗教的关系
作为特定的社会的意识形态,宗教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会与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发生极其紧密的联系,从而形成政教合一现象。政教合一现象的产生、存在和作用是宗教与政治统治者双方需要、相互利用的结果。
随着人们对社会政治现象认识的深化和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兴起,宗教与政治的联系己逐渐分离,服务于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政治学说逐渐取代了宗教,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思想。而在社会主义国家,由于辩证唯物主义占据主导地位,宗教己不再支配社会政治生活。尽管如此,在当今世界,宗教对于政治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它或者作为不同的政治价值观的精神形式,或者作为特定政治力量结合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或者作为维护特定权利的精神理由,或者作为维系特定政治合法性的精神力量,在社会政治生活和国际政治生活中具有巨大影响。
(4)政治与道德的关系
政治与道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①两者的区别
a. 政治是社会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和利益关系的直接体现,而道德则是社会意识形态,受经济关系支配,但也反映和体现其他社会关系;
b. 政治具有权力强制性,而道德是靠不具有权力强制性的社会规范和人们的心理信念来实现的; c. 政治涉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事务,而道德则常以个人为作用对象。
②两者的联系
a. 政治对于道德具有巨大的影响和制约力,政治权力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强化或改造社会道德内容,使之为统治者的利益服务;
b. 道德对政治也有积极作用,社会的道德善恶标准往往影响着政治权力的统治基础、作用方向和方式,同时,道德也规范着政治成员的政治行为。
2. 当代两党制的新变化。
【答案】两党制是指两个同等规模的政党争夺职位,双方各有几乎相等的机会赢得足够的选民支持,以取得垄断的执政权的体制。英国和美国史典型的两党制的例子。当代两党制出现以下新变化:
(1)政党的阶级基础趋向一致
美国的两党松散的结构,相互的交融是其政党制度一大特征。英国在工党崛起前,自由党、保守党都是有产阶级的代表,而在工人运动基础上建立的工党虽有较广泛的劳动者支持,但仍然是体制内政党。“二战”后,各政党的成份逐渐向中产阶级发展,保守党和工党的社会基础不如成立之初那样经纬分明。
(2)两党政策与立法的趋同现象是又一显著特点
战后以来至70年代末,英国的两党执行的政策趋同现象非常明显。1945年,工党政府所执行的许多内外政策,如外交、防务、经济、移民、治安、教育和非殖民化等政策,为以后历届保守党政府的政策奠定了基础。“巴茨克尔主义”清楚表明了两党在经济政策上的一致性。趋同现象反映在立法上,政府更迭,执政党并不轻易否定上届政府的立法,而且往往重提下台政府因大选而搁置的一部分议案,甚至是在野时所批评、攻击乃至于反对的某些议案。例如,1970年,新上台的保守党政府重提被上届工党政府搁置的14项议案; 1974年,工党政府重提保守党政府搁置的巧项议案。而且两大政党议会党团中持中间态度的议员逐渐占了优势,两大政党之间因此而有了较多
的共同点。两大政党的政策、行动均注重实效,而并不以抽象的意识形态为指导。这也从另一角度反映了两党制得以长期、稳定存在的原因。每种政党制度都有运行于其中的国际、国内的“生存”环境,环境是恒动而非静止的,所以一党制,多党制、两党制仅指相对稳定的框架性政党运作机制。英国是传统、典型的两党制国家,但也出现过自由党和工党联合执政的历史。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受英国影响较深的国家,虽也实行两党制,但一也有其特殊之处,这些国家中小党具有较大作用,在议会中越来越多的政党能占据议席。对立的一方或双方都需要组成政党联盟。如澳大利亚,两大政党一是工党,另一个是自由党一国家党联盟,该联盟比较稳定,先后联合执政31年,实际起着同澳大利亚工党相对立的两党制中另一极的作用。
3. 简述当代国际关系多极化趋势的卞要表现。
【答案】随着世界经济、政治的发展,当代国际关系在不断变化中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这种多极化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儿个方面:
第一,前苏联争夺世界霸权、干涉别国内政的行径激起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抵制和反对,破坏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团结,导致了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同时也是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摆脱了前苏联的控制,作为独立自主的政治力量出现在世界舞台上,从而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组合。
第二,在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资本主义世界中的欧盟与日本在经济实力上与美国己经不相上下,形成了多极化的经济格局。
第三,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出现,使世界发生了新的变化,它们不仅有力地遏制霸权主义的活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而且为改变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推动了世界格局的演变。
在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并没有形成一极格局,大国之间的协调关系明显加强,随着中国、欧盟、日本以及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地位的上升,影响力的增强,国际格局越不易被少数国家做左右,越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4. 政治心理由哪些要素构成?
【答案】政治心理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社会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出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发展等政治生活各方面现象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其具体表现为人们对政治关系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等,而这些因素的综合,构成了社会成员的政治人格。政治心理一般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政治习俗和政治信念等要素。
(1)政治认知
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生活中各种仟务、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2)政治情感
政治情感是社会成员以政治认知为基础,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随社会成员的政治认知过程形成的对于各种政治课题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