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信息工程学院802经济学二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请结合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公式和图形分析“计划生育”的经济意义。(提示:可以从经济稳态

时人均资本存量和人日增长率之间关系,人均资本存量与技术进步率之间关系等等角度展开分析)

【答案】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人口增长速度n 是给定的。下面分析,假定人口增长速度发生变化后,稳定状态的人均资本与劳动收入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图 人口增长速度下降与长期增长

假定在初始状态,人均资本与人均产出已经达到了稳定状态,如图中的A 点所示。假设经济活动主体实施计划生育,一次性地把人口增长率从n 永久地降到n' 。从图可以看出,人口增长率从n 下降到n' ,意味着对任何人均资本存量,尽管投资没有变化,但人口对资本存量的“稀释”作用下降了。因此(n+δ)k 向下旋转到(n'+δ)k ,这时人均资本k 会不断增加,直到经济体最终达到新的稳定,即图中的A' 点所对应的k' 。

比较图中的新旧稳定状态A 点和A' 点可知,人均资本提高了,从k 、提高到k' ; 相应地,人均收入水平也提高了。经济体达到新的稳定状态后,经济体的增长速度还是为零,这意味着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并不会影响到经济体的长期增长速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人口增长率是决定稳定状态人均资本的关键因素:人口增长越慢,经济体的人均资本存量就越大,人均收入(产出)水平就越高; 反之,人均资本就越少,人均收入就越低。

(2)控制人口增长可以带来短期经济增长,但并不能够带来长期经济增长。

2. 简述投资乘数的形成原因及推导过程。

【答案】投资乘数是投资引起的收入增加量与投资增加量之问的比,也就是投资增加1个单

位,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

(1)投资乘数形成的原因 。

投资乘数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每个消费者都会把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消费,因此,产生如下的消费增量循环:

投资增加→群体1销量增加,故而收入增加→群体1消费增加→群体2销量增加,故而收入增加→群体2消费增加→……如此循环,投资增加1单位后,整个社会的消费量会增加几倍,也就导致GDP 大量增加,其增加额超过初始投资的增加额。

(2)在不考虑税收的情况下,有:

则有:,

。 从而投资乘数为:

3. 一个发达国家,可否长期通过某些政府开支来刺激经济繁荣。

【答案】一个发达国家不可以长期通过某此政府开支来刺激经济繁荣。分析如下:

(1)政府支出主要可分为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两类。短期中,政府购买支出是决定国民收入大小的主要因素之一,其规模直接关系到社会总需求的增减。购买支出对整个社会总支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在总支出水平过低时,政府可以提高购买支出水平,如举办公共工程,增加社会整体需求水平,以此减轻衰退。政府转移支付也是一项重要的则政政策工具,但政府转移的乘数效益小于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效应。

(2)无论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还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都承认,在长期,总产出最终会回复到其自然水平上,这一产出水平取决于自然失业率、资本存量和技术的状态。因此,在长期,增加政府开支并不能刺激经济繁荣,只能提高价格水平。

4. 对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和宏观经济学中的AD-AS 模型加以比较,并说明二者的异同。

【答案】二者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主要说明单个商品价格和数量的决定。宏观经济中的AD-AS 模型主要说明总体经济的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的决定。二者在图形上都用两条曲线来表示,在价格为纵坐标,数量(产出)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向右下方倾斜的为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延伸的为供给曲线。

但二者在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

其一,两模型涉及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是微观经济领域的事物,而宏观经济学中的AD-AS 模型是宏观经济领域的事物。

其二,各自的理论基础不同。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模型中的需求曲线的理论基础是消费者行

为理论,而供给曲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理论和市场理论,它们均属于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宏观经济学中的总需求曲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产品市场均衡理论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而总供给曲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劳动市场理论和总量生产函数,这些均属于宏观经济学的内容。

其三,各自的功能不同。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模型在说明商品价格和数量决定的同时,还可用来说明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移动对价格和商品数量的影响,这一模型只解释微观市场的一些现象和结果。宏观经济学中的AD-AS 模型在说明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决定的同时,可以用来解释宏观经济的波动现象,还可以用来说明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干预经济的结果。

5. 简述生命周期假说与永久收入假说之间的异同。

【答案】(1)生命周期假说与永久收入假说的相同之处

①消费不只同现期收入相联系,而是以一生或永久的收入作为消费决策的依据。

②一次性暂时收入变化引起的消费支出变动甚小,即其边际消费倾向很低,甚至低于零,但来自永久收入变动的消费倾向很大,甚至接近于1。

③当政府想用税收政策影响消费时,如果减税或增税只是临时性的,则消费者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只有永久性税收变动,政策才会有明显效果。

(2)生命周期假说与永久收入假说的不同之处

①理论的主要内容不同。生命周期假说认为人的一生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参加工作,

第二阶段纯消费而无收入,用第一阶段的储蓄来弥补第二阶段的消费。这样,个人可支配收入和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该消费者的年龄。它表明当收入相对于一生平均收入高(低)时,储蓄是高(低)的:它同时指出总储蓄取决于经济增长率及人口的年龄分布变量。

永久收入假说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永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的数值的加权平均数计算,距现在的时间越近,权数越大; 反之则越小。

②理论侧重点不同。生命周期假说偏重对储蓄动机的分析,从而提出以财富作为消费函数变量的重要理由; 而永久收入假说则偏重于个人如何预测自己未来收入问题,从而提出持久性收入为消费函数变量的重要理由。

6. 为什么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将一部分国民收入从富者转给贫者将提高总收入水平?

【答案】之所以认为将一部分国民收入从富者转给贫者将提高总收入水平,其原因在于: 富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边际储蓄倾向较高,而贫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因为贫者收入低,为维持基本生活水平,他们会将增加的收入较多的用于消费支出),因而将一部分国民收入从富者转给贫者,可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总消费支出水平,于是总收入水平就会随之提高。

二、论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