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623文学理论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典型

【答案】典型是指能够反映现实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规律而又具有极其鲜明生动的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文学艺术审美认识的特征,就是通过个别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规律。文学艺术之所以能够在娱乐和美的享受中达到对于生活真理的领悟,通过富有感染性的艺术形式达到对于生活规律性的认识,就因为它创造了典型。

2. 延留

【答案】延留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可能的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是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其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又称余味。它是在文学接受活动中,当读完一部小说或一首诗歌后,其作品中的人物、场景还会萦绕脑际,其思想感情仍会波动于心间,其情趣、意境会引读者再尸回想,甚至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或显或隐地影响着读者的道德情操、言谈举止和审美追求。

3. 浪漫主义

【答案】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又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到了18世纪末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开始兴起。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是具有强烈的主观态度、热烈奔放的情感力量、无拘无束的唤醒精神和奇特神秘的艺术色彩。

4. 亚里士多德《诗学》

【答案】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的诗学文献,同时也是一部文学理论巨著,讨论的对象主要是悲剧和史诗。亚里士多德把所有的学科分类为理论科学、实践科学和创制性科学,诗学属于其中的第三类。因此亚里士多德《诗学》着重于诗的创制,是对怎样创作悲剧和史诗的一种技术性论述。

5. 文学社会学

【答案】文学社会学是指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研究文学活动。文学从创作到消费是一个组织起来的社会文化过程,这一过程受到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制约,而浸润着社会思潮,反映着社会风貌,直接或间接地回答社会问题。因此,文学社会学是文学理论一种重要的形态,而且在所有的形态

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6. 体裁

【答案】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样式或种类。文学作品在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感情时,山于运用语言、安排结构、塑造形象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效能而形成不同的体裁。每一文学体裁亦可按内容或形式再加以区分,如诗歌体裁还可分为叙事诗、戏剧诗和抒情诗(包括挽歌、颂歌、商籁体等)。在西方,体裁的区分起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他把诗(即文学艺术)的表现分为两种:描述与摹仿。运用语句、意象等手段描述人物行为或事件称作叙事诗,如史诗; 通过塑造角色摹仿人物、重演事件的为戏剧诗。

7. 情感把握

【答案】情感把握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对自己的创作对象作情感性体验和评价。情感把握作为一种主体心理过程,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性评价。

8. 欲望升华说

【答案】欲望升华说是弗洛伊德关于艺术本质和审美本质的学说,该学说以精神分析学作为哲学基础。在弗洛伊德看来,尽管艺术活动是受本能欲望驱使的非理性的直觉活动,但艺术家能够在理智的控制下构建一个象征体系,使本能欲望及其引起的种种冲突以社会公认的形式表现出来,正是艺术使被压抑的本能欲望在想象中得到能量的释放和升华,因而艺术品给人以美感。简言之,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和美根源于人的本能欲望,艺术美的本质在于对本能欲望的升华。

二、论述题

9. 有人说文学是一种认识活动,有人说文学是一种审美活动,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有人说文学是一种认识活动,有人说文学是一种审美活动,文学不论是作为认识活动还是作为审美活动,要想达到认识和审美的目的都必须经过文学接受这个过程。文学接受是指审美范围内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它作为一种正式的文学理论术语出现在20世纪。其中,最突出的贡献者是接受美学的姚斯、伊瑟尔等人。在这种新兴的接受美学中,作者被宣告死亡,作家的权威被作品内在的结构所代替。文学接受被视为对于作品结构与意义的发现。

(1)文学作为审美活动

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与其他的文化形态不同,具有特殊的审美属性。这种属性能够从情感上打动读者、感染读者,使他们获得共鸣,给他们带来审美享受。文学接受的审美属性的来源首先是在于文学作品在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同时,深深地渗透着作家本人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态度。其次,除了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包含作家情感态度的生活内容具有审美价值以外,文学作品的形式本身也是文学审美价值的重要来源之一。最后文学的审美属性的最根本的来源是文学作品中

内容和形式辩证统一所造成的既源于现实又不同于现实的艺术世界,为满足读者的审美需要提供的一种其他意识形态不能替代的处所。

文学的审美属性规定了文学阅读活动可以而且应该是一种审美方式的阅读,它是文学活动的其他文化属性的基础,人们之所以愿意以文学来丰富自己的生活知识,启迪自己的理智和智慧,增进自己的人际交往,就是因为文学接受能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具有审美属性。

(2)文学作为认识活动

作为一种话语产品,文学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使读者从中认识社会、认识生活。因此,文学最为基本的文化属性之一就是它的认识属性。正因为这一点,莎士比亚、雨果等都将文学作品比喻为“生活的镜子”。文学的认识属性不仅可以反映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而且还可以反映人类社会,甚至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求,帮助读者了解人的内在世界,增进读者对人类自身以及读者自我的认识。

可以说,文学的认识属性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条了解客观世界、丰富生活经验,洞悉人生真谛的有效途径。读者的生活知识、经验是有限的,而生活却是无限的。因此,文学作品可以帮助读者认识生活,既了解过去,又洞察未来。

10.如果说,关于“文学性”的共识主要有“语言(符号)性”、“情感(心灵)性”、“意象(形象)性”、“想象(虚构)性”四方面,你认为哪一方面尤为重要? 请举例说明。

【答案】意象(形象性)尤为重要。现代主义“典型形象”论、象征主义和20世纪欧美“意象派”诗论中,文学的意象(形象性)性始终被视为文学的本质因素。意象(形象)性是文学艺术的共性,它使文学区别于其他语言形式的意义就在于审美意蕴通过形象化方式间接地传达给读者。

(1)意象性一一通过对意象的描写,展现文学性

文学的意象是表意之象。现代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说“:意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止是一个思想,它是一团,或一堆相交融的思想,具有活力。”它“是在瞬息间呈现出的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仅用了28个字,就精妙绝伦地描绘出了一幅苍茫萧杀的深秋夕照图,真切地表现出了天涯浪客的孤寂愁苦之情,真实地影映出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历史时代和社会意义。诗、词、曲,都要靠组合意象、描绘塑造意境来表达作者的情志,《天净沙·秋思》最大的特点正是如此,作者使用了一组有形的、可感的、灰色基调的意象群,即“枯藤”、“老树”、“昏鸭”、“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纯用白描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生活图景。这便是文学的意象性,以描写物的形式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打造出作品的独特性,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充分展现了作品的文学性。

(2)形象性一一典型的人物形象

文学的形象性特征,是文学审美本质的具体展开。文学创造艺术美,而艺术美必须保持感性的形式,这就决定了文学一定是形象的。形象性是文学传达、交流审美情感的必要形式。作家将内心所体验的审美情感艺术地转化为文学作品的形象系统。文学作品的形象系统包蕴丰富的情感,实际上发挥了情感导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