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23文艺学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述韩柳在散文文体创作上的开拓。
【答案】唐代古文运动之所以至韩、柳始成,主要是因为韩、柳在批判继承古文运动先驱之文论的基础上对儒道进行全面的清理,提出了许多反传统观念的新解,以文章内容的变革带动形式的变革,在散文文体创作取得了较大的开拓,主要表现在:
(1)形式自由,突破传统
按照实用文体划分,《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愚溪诗序》则是自己诗作的自序。两篇文章文体各异,体现了唐代散文形式自由的特点。一般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它形式上讲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但《祭十二郎文》却一改传统,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上也重在倾诉痛悼之情,通篇追叙与十二郎的叔侄深情,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而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对一般的书序也有突破。一般书序以说明、记叙为主,而《愚溪诗序》重在借序阐发对黑暗政治的不满和抗议,重在议论和抒情。它们都超越了实用文体的范畴,是对实用文体形式的突破。
(2)真情动人,生命鲜活
自由的形式不过是思想情感的载体。散文将浓郁的感情倾注文中,强化了散文的抒情特征和艺术感染力,展示了鲜明的个性特点。读韩柳散文,会感到一股股迎面扑来的感情浪潮,触摸到令人心悸魂动的鲜活灵魂和生命力。如《祭十二郎文》采用生者对逝者直接倾诉的方法,写尽了亲人之间骨肉深情,及最终未能面见死者的深深痛悔和自责,撼人心魄,动人的感情体现在文章的细节中,那是鲜活生命与灵魂的与我们直接的交流。
(3)骄散结合,修辞多样
韩愈、柳宗元发起的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追求华丽词藻,内容空虚浮泛的文风; 但是在语言形式上,他们并没有摒弃传统骈文的优点,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给它们注入了鲜活的现实内容、感情和思想,使之成为有血有肉的散文作品。整散结合的句式,在参差疏落之中显现整伤之美; 且宜于诵读,富于声韵之美,体现出散文借鉴韵文之后新的生命活力。
总之,以韩柳为代表的唐代散文,首先体现了勇于创新的精神。他们的散文突破了一切实用文体的界限,将大部分应用文写成了艺术性很强的文学散文。其次,他们将浓郁的感情倾注到散文之中,浑厚坚实中寓有一气贯注的精神气脉和情感力量,展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把古文提高到了真正的文学境地。
2. 浮声切响。
【答案】(1)“浮声切响”的出处及含义
“浮声切响”出自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生,则后须切响”。浮声即平声; 切响即仄声。浮声切响即指古汉语中的平仄声。强调平仄相间才能形成声律之美。轻重不同,实际上也是平仄不同。不论是五字一句,还是两句一联之中,必须要做到平仄相间而不同,方能具备声律上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沈约还提出了“八病”的问题。
(2)“浮声切响”的内涵及后世对它的理解
①“浮声切响”的内涵
“浮生”和“切响”是沈约关于四声在文学创作上的具体运用方法。根据“四声”而形成的诗歌格律,是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民族传统的。但是对格律的规定过于细密,使文学创作受到很大的束缚,反而达不到真正的目的。沈约等人的另一问题是把声律的重要性提得超过了一切,“妙达此旨,始可言文”。这就太过分了,甚至认为前人于此完全不懂,这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②后世学者对它的理解
“浮声切响”说明了诗文用字,必须使其声音富于变化,避免单调,既要有平声也要有仄声,以求错综和谐之美,犹如各种色彩相对比、各种乐音相配合一样。钟嵘不满文人竟相趋于声病说说的风气,指出此种风气使得“文多拘忌,伤其真美”。但钟嵘之问其繁琐不完善的一面和在创作中反映出来的流弊,却未能体会它企图以人工的方法追求诗文声音变化和谐之美的基本精神。永明声律说的基本精神符合汉语语音的特点,他对后世诗文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事实,证明它是富有生命力的。
3. “不平则鸣”的理论是谁提出来的? “不平”的含义究竟指什么? 这一理论此前此后还有哪些相关说法? 为什么说此理论与其相关说法构成了中国古典文论的一个优良传统?
【答案】(1)“不平则鸣”理论的提出者及其含义
“不平则鸣”是韩愈文论中最有理论性、最具价值的观点,它出自韩愈的《送孟东野序》,其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这里韩愈指出,世间万物之所以发声,之所以“鸣”,皆因其受到外界的冲击扰乱而打破了自身的平衡与稳定。人的创作也如此,由于某种环境或人为因素的影响而使正常的思想与感情得不到自由抒发,作为一个人,需要也必然要“鸣”。至于人“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都是不无根由的,人们的理想和愿望无法顺利实现,必定要形之于言、发之于声。
(2)“不平则鸣”理论前后的相关说法
“不平则鸣”理论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文学思想传统,有书评价说它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富有民主精神和反抗精神的重要命题”。它揭示了封建社会士人创作的一条重要的心理规律,为那些抒发不平,表现对现实的抗争的作品之产生和存在打出了理论旗帜。他的“不平则鸣”说,既是前人思想的延续,又是后人一些文学观念的起点。韩愈之前,早有汉代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再论起其历史根源,更可上溯至先秦时期孔子“诗可以怨”的诗歌文论; 而在其之后,宋代的欧阳修及明代的李费,都或多或少受着“不平则鸣”思想的影响。
(3)“不平则鸣”理论与其相关说法构成了中国古典文论的一个优良传统
之所以说“不平则鸣”理论与其相关说法构成了中国古典文论的一个优良传统,原因在于: ①孔子的“诗可以怨”说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出自《论语·阳货》,是孔子的一个诗学理论,即“兴观群怨”说,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怨”字是中国古代批判精神的源头。孔子在这里是将“怨”规定为诗歌的基本功能之一,“怨”是向君主表达对政事不满的方式,目的是引起当政者重视而有所改变。
②屈原“发愤抒情”说
孔子之后,经过战国后期屈原的“发愤抒情”,及至西汉刘安的《淮南子》“愤中形外”的精神。屈原在他的《离骚》、《九章》中反复说明他写这些作品是由于其“志”不能得以实现,受到压抑,即“屈心而抑志”、“有志极而无旁”,为此就要“陈志”,表明自己永远“不变此志”,要“坚志而不忍”思路。
③司马迁“发愤著书”说
而后稍晚于刘安出现的司马迁,他的“发愤著书”说将“发愤”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认为,大凡历史上怀才不遇、“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的贤圣皆因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发愤著书。
④欧阳修“穷者而后工”说
韩愈的文论对后人的思想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北宋欧阳修在文学思想上最有价值的是他发展了韩愈“不平则鸣”思想,提出了“穷者而后工”的重要见解:“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 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颠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欲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这出自欧阳修的《梅圣俞诗集序》。他认为这些文人之所以“穷”,是由于他们坚持自己的理想,对现实的黑暗深恶痛绝,他们或被贬谪、或被流放,身处逆境而情志不移,心中有郁积的愤懑不吐不快。
⑤李贽“不愤不作”说
到了明清,“发愤著书”、“不平则鸣”的影响涉及到对小说的评论上。李贽的小说批评观集中体现在《水浒传》的评点中。他指出《水浒传》的创作是由于作者“施、罗二公身在元,心在宋; 虽生元日,实愤宋事”,乃是发愤之所作。清初的金圣叹也说《水浒传》是“怨毒著书,史迁不免,于稗官又奚责焉。”这些观点,都是对前人理论的延续和发展。
从孔子的“诗可以怨”,到屈原的“发愤抒情”,及至汉代《淮南子》的“愤中形外”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中间经过唐代韩愈的“不平则鸣”之说,往后发展为欧阳修的“穷而后工”以及李费提出的“不愤不作”,这些带有强烈批判性的理论与思想都是一脉相承的,它们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升华发展,汇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条批判的长河。而这其中,韩愈“不平则鸣”理论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它不仅是对孔子、司马迁等人思想的继承和发挥,而且对宋代以后的许多文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