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23文艺学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钟嵘《诗品序》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祈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简要评价这段文字的理论内涵及其文学批评史价值。

【答案】(1)引文翻译

气候变动着景物,景物感动着人心,所以使人的性情摇荡,并表现于舞蹈歌唱上。它照耀着天、地、人,使万物显现着光辉美丽,上天之神依待它接受祭祀,幽冥之灵依待它昭明祷告。(能够)感动天地鬼神的,没有什么是比诗歌更接近了。

(2)引文的理论内涵

①“吟咏性情”说

钟嵘的《诗品序》是一篇重要的诗论。钟嵘对诗歌和人的感情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在《诗品序》中提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祗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这就是钟嵘著名的“吟咏性情”说。

②诗歌本质观

这儿句话说明诗的产生源于“气”。“气”首先是自然的物理的气,它作用于外物使外物变化,作用十人使人形成神气,作用于文则形成文气、体气和骨气。创作主体感于外物的变化,内心产生情感的动荡,于是形成了诗。所以,通过这句可以看出钟嵘的诗歌本质观,即它是表达人的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产物。“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说明诗又可以反作于人的感情。这句话原出自《诗大序》,但《诗大序》中还有“正得失”一句,钟嵘删去不用,因为“正得失”中有政治教化的色彩,可见钟嵘是特别强调诗人自身的情感世界和个性品质的。正因为钟嵘强调了自然情性的真实可感和自然天成,所以他反对“理过其辞”的玄言诗,反对在诗中用过多的典故。

③诗歌发生说

钟嵘认为写作动机的激发,有赖于客观事物的感召:“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这跟《文心雕龙·明诗》所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以及《物色》所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说法同样是正确的观点。但现实世界中有自然现象也有社会现象,所以作者继“四候之感诸诗,之后,又阐述了社会环境对诗人的感召,突出了“群”和“怨”特别是怨的作用. 封建社会中,被压迫、被损害的人们的痛苦生活,

是产生文学作品的土壤。钟嵘能注意到这些事实,并主张通过诗歌来反映,根据抒情诗歌的特征,通过个人的抒情以表达遭遇相同者的情绪,从而使读者认识社会的面貌。钟嵘这种论点,出现在作诗偏重形式的齐、梁时代,是有它重大的进步意义的。但是,他认为怨的抒发,可以“使穷贱易安,幽居糜闷”,这显然并不正确。

(3)文学史批评价值

①继承诗歌抒情言志的传统

钟嵘认为诗歌的本质是表现人的感情。文艺作品都是作者主体心灵、也就是作者感情活动的外在表现。钟嵘着重强调诗歌是体现人的性灵的,是以抒发感情为主的。从这个角度说,他和后来明清“性灵说”之联系更为密切。

②感情论的创新

钟嵘指出诗歌不仅是人们内在感情的宣泄,而且也是医治人的精神苦闷、抚慰人的心灵创伤的良药。钟嵘的感情论既摆脱了儒家经学教条的束缚,又没有泛情主义的弊病,这是难能可贵的。

唐宋以后,诗话词话成为中国古代文论中数量最多的著作,这与《诗品》的开拓不无关系,虽然确切合符诗话形式的开端是欧阳修的《六一诗话》,钟嵘《诗品》仍然是古代诗话的远祖,所以它又被称为百代诗话之祖。它所采用的直寻式的思维方式,意象式的点评方法和具有诗性精神的文论范畴,对于中国古代文论诗性特征的发展和成熟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如何理解明清曲学家所说的“本色”?

【答案】“本色”即原色,是指事物的本来面目。刘勰在《文心雕龙·通变》将本色引进文学批评领域。宋人将本色用于评论诗词,如陈师道《后山诗话》:“退之为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宋末张炎把本色作为论词的术语使用。元人论曲,并没有使用本色一词。曲学理论研究到明代开始进入鼎盛。

明清曲学家所说的“本色”,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理解:

(1)“本色”说的提出背景

明代的“本色”说是因反对明中叶“以时文为商曲”的形式主义不良倾向而提出的。古代曲论家们笔下的本色,其具体含义并不相等,主要有四个方面:

①戏曲语言方面。曲作质朴自然,通俗明朗,不用华丽辞藻,受众易于接受。其指称具体对象,兼指曲词和宾白。此词论以徐复柞和王骥德为代表。

②曲作风格方面。曲作风格简淡、蕴藉,刚健豪宕; 曲词清丽流畅,不落窠臼。此词论以何良俊为代表。

③依腔守律方面。曲作在韵律方面要合度依腔,严守音律。主此说的曲论家们主要有徐复祚等人。

④元剧风格方面。元北曲多为明清曲家的典范,效法元北曲而能登堂入室或得其仿佛者就是元曲本色。持此种观点有沈德符等人。

(2)对“本色”的理解

曲学家对本色理解的不一致,导致他们就某一作品是否是“本色”之作很难统一。“本色”本

是审美主体的自我感觉,故对具体作品的评价产生歧义是很正常的。评价作品是否是“本色”,应该首先就其整体风格而言,而不应该首先只拈出某段曲词作为代表便定下结论。

总体而言,“本色”在明代曲学家的著作中大量出现,而清代由学家们承其衣钵,使得本色成为曲学理论中最为流行的术语之一。

3. “不平则鸣”的理论是谁提出来的? “不平”的含义究竟指什么? 这一理论此前此后还有哪些相关说法? 为什么说此理论与其相关说法构成了中国古典文论的一个优良传统?

【答案】(1)“不平则鸣”理论的提出者及其含义

“不平则鸣”是韩愈文论中最有理论性、最具价值的观点,它出自韩愈的《送孟东野序》,其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这里韩愈指出,世间万物之所以发声,之所以“鸣”,皆因其受到外界的冲击扰乱而打破了自身的平衡与稳定。人的创作也如此,由于某种环境或人为因素的影响而使正常的思想与感情得不到自由抒发,作为一个人,需要也必然要“鸣”。至于人“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都是不无根由的,人们的理想和愿望无法顺利实现,必定要形之于言、发之于声。

(2)“不平则鸣”理论前后的相关说法

“不平则鸣”理论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文学思想传统,有书评价说它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富有民主精神和反抗精神的重要命题”。它揭示了封建社会士人创作的一条重要的心理规律,为那些抒发不平,表现对现实的抗争的作品之产生和存在打出了理论旗帜。他的“不平则鸣”说,既是前人思想的延续,又是后人一些文学观念的起点。韩愈之前,早有汉代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再论起其历史根源,更可上溯至先秦时期孔子“诗可以怨”的诗歌文论; 而在其之后,宋代的欧阳修及明代的李费,都或多或少受着“不平则鸣”思想的影响。

(3)“不平则鸣”理论与其相关说法构成了中国古典文论的一个优良传统

之所以说“不平则鸣”理论与其相关说法构成了中国古典文论的一个优良传统,原因在于: ①孔子的“诗可以怨”说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出自《论语·阳货》,是孔子的一个诗学理论,即“兴观群怨”说,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怨”字是中国古代批判精神的源头。孔子在这里是将“怨”规定为诗歌的基本功能之一,“怨”是向君主表达对政事不满的方式,目的是引起当政者重视而有所改变。

②屈原“发愤抒情”说

孔子之后,经过战国后期屈原的“发愤抒情”,及至西汉刘安的《淮南子》“愤中形外”的精神。屈原在他的《离骚》、《九章》中反复说明他写这些作品是由于其“志”不能得以实现,受到压抑,即“屈心而抑志”、“有志极而无旁”,为此就要“陈志”,表明自己永远“不变此志”,要“坚志而不忍”思路。

③司马迁“发愤著书”说

而后稍晚于刘安出现的司马迁,他的“发愤著书”说将“发愤”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