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801经济学原理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辨析题
1.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单个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相对剩余价值指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使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个别资本家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不是为了降低劳动力价值,获取相对剩余价值,而是为了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因为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冲动与竞争的外在压力,迫使其他资本家也必须不断改进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到整个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以后,商品的社会价值降低,原来由商品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差额形成的超额剩余价值就会消失。
由于资本家普遍热衷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超额剩余价值,会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结果使与工人生活资料的生产相关的商品价值降低,劳动力价值下降,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无数资本家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2.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货币是从商品世界里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货币的产生过程来看,金银最初也只是一种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并非天然就是货币。只有当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金银才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从而成为货币。
一般等价物究竟固定在哪一种商品上,最初是偶然的。但总的说来,有两种情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即或是固定在最重要的外来交换物品上,或是固定在本地可让渡的则一产的主要形式(某使用物品)上。在历史上,有很多商品,如牲畜、盐、毛皮、贝壳、绸布等,都充当过最初的货币商品,最后才固定在贵金属(金、银)上。也只是从贵金属成为货币商品时起,货币形式才真正同一般等价形式区别开来。
金银之所以能最终夺得货币商品的特权地位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在于它的天然特性是最适合充当货币的材料。金银具有价值、成色比较均匀、易于分割、便于携带和保存等特点,是最适宜充当货币的材料。由于金银具有这此特性,当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逐渐固定在金银上,金银成了货币商品,成了货币。因此,货币天然是金银。
货币的起源表明,货币不外乎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贵金属只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才成为货币,它一旦作为货币,就成了特殊商品。所以,“金
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3. 社会分工是市场组织存在的基础,工场内部分工是企业组织存在的基础。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社会分工意味着社会劳动被分配在不同的部门中,生产不同的使用价值。在一个社会中,人们的劳动是单方面的,而人们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为满足多方面的需要,就要相互进行劳动产品的交换。因此,交换的必然性根植于生产劳动分工体系内部,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从而也是市场组织存在的基础; 而个别分工中,局部工人不能生产商品,变成商品的是局部工人的共同产品,个别分工以许多工人作为一个结合劳动力的使用为媒介,以生产资料积聚在一个商品生产者手中为前提,各部分劳动都是有计划、按比例地分配使用的,以所有者或管理者对劳动者或被管理者的权威为前提,从而成为企业组织存在的基础。
4. 由一家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比由两家以上企业共同提供产品和服务成本更低的情形属于自然垄断。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由一家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比由两家以上企业共同提供产品和服务成本更低就形成了自然垄断。自然垄断常常出现在一些公共事业中,如水电的供应等。这些产业通常有非常高的固定成本,因而由一家厂商经营比两家厂商经营成本更低。
二、论述题
5. 怎样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答案】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一切因素都属于资本家,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的过程,因而具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工人的劳动属十资本家,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 二是劳动产品全部归属十资本家。
在劳动过程中,资本家要工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但是,生产使用价值并不是资本家的目的,他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他之所以要生产使用价值,是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之后,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使用创造了价值量大于劳动力价值的商品,资本家按商品价值出卖商品,不仅收回了资本价值,而且获得了剩余价值。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既在流通领域进行(资本家必须在流通领域购买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又不在流通领域进行(价值增殖发生在使用劳动力的生产过程中)。全部过程都符合价值规律,即资本家购买或出售商品都是以价值为基础。整个过程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它的使用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雇佣工人的活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等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所以,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的形成过程。实际上,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用于再生产劳
动力的价值; 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支出的剩余劳动的凝结。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其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6. 结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试述产权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相关关系。
【答案】(1)产权是以所有权为核心的一组权力,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支配权等。现代产权制度是权责利高度统一的制度,其基本特征是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产权主体归属明确和产权收益归属明确是现代产权制度的基础; 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是现代产权制度基本要求; 流转顺畅、财产权利和利益对称是现代产权制度健全的重要标志。
(2)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有序运行的重要制度保障。
(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证实了这一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就是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的。无论是农村改革,还是城市的改革,或者二者相关的改革,都是以责权利关系及其制度的调整为核心和主线。农村的改革主要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的推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乡镇企业的建立、发展和改革,在家庭联产承包制基础上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农业产业化等。考察这一过程,发现每一步改革的实质都是“产权制度改革”或“产权关系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是产权制度改革,因为放权让利、利改税、承包经营责任制、租赁经营责任制、股份制等改革,本质上都是调整企业和政府的产权关系。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实质也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责权利的界定和调整。
(4)所以,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制度保障,没有完善的产权制度,市场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转。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