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922音乐学基础[专业硕士]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春晚
【答案】春晚,即春节联欢晚会,一般指中央电视台每年农历除夕之夜举行的综合性文艺晚会。央视春晚自1978年起开播,1983年起改为现场直播,2008年开始高清视频网络转播,近年来播出时长在5小时左右。春晚节目内容包括歌舞、小品等,形式活泼多样、雅俗共赏,是每年除夕之夜中国人民必看的节目,已成为中国新的文化现象和民俗习惯。央视春晚在演出规模、演员阵容、播出时长和海内外观众收视率方面堪称世界之最。此外,各地方电视台也陆续主办类似的综合性文艺晚会,与央视春晚相比更具地方特色。
2. 《尼伯龙根的指环》
【答案】《尼伯龙根的指环》是德国作曲家瓦格纳根据德国民间史诗《尼伯龙根之歌》创作的四联歌剧,由相对独立的四部歌剧《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和《诸神的黄昏》组成。歌剧讲述了围绕英雄齐格弗里德的身世展开的关于权势和爱情的争斗,音乐在200多个主导动机的基础上展开,声乐形式无“宣叙调”和“咏叹调”之分,由音乐化的吟诵和对白构成; 剧中大量使用打击乐器和各种铜管乐器,被称为“铜管乐与打击乐的橱窗”。《尼伯龙根的指环》体现了瓦格纳乐剧的最高成就。
3. 社会问题剧
【答案】社会问题剧是指挪威戏剧家易上生创作的揭露社会问题的戏剧被称为社会问题剧。通过人物的论争,这些戏剧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政治、婚姻、道德、法律、妇女、教育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批判了资产阶级虚伪的道德法律、自私自利的丑恶本性以及婚姻的不合理现象。虽然剧作家没有在结尾提供恰当的解决方法,但因为所涉及问题的重大,剧中人物思想的尖锐对立,这些戏剧呈现出浓厚的探索精神和犀利的批判色彩。通过社会问题剧,易卜生将戏剧舞台用作讨论社会问题的讲坛,把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方法扩展到戏剧领域,冲击了当时西方舞台上流行的虚幻庸俗的戏剧,指明了戏剧发展的新方向,推进了现代戏剧的革新。社会问题剧的代表作品有《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魔》和《人民公敌》等。
4. 现代西方演剧学派
【答案】现代西方演剧学派是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和布莱希特的史诗剧理论。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主要思想是:表演艺术的任务是根据剧本要求在舞台上再现角色形象,但是要把形象体现得真实和深切就要求演员从自我出发,设身处地,通过意识达到下意识、彻底化身为角色,这就是说,在舞台上要在角色的生活环境中,和角色完全一样正确地、合乎逻辑地、有顺序地、像活生生的人那样地去想、希望、企求和动作。
布莱希特的史诗剧理论的主要思想是:表演反对演员尽可能的进入角色,代之以叙事文学和叙事诗所采用的手法,对剧中事件进行批判性、自在从容的观察,即间离效果。具体手段如,事先说明结果以免造成悬念、超然平静的表演风格、避免采用任何旨在使观众忘记自已是在看戏的手段,亦即不引起错觉的布景等等。
这两种体系为表演艺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表演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
5. 《命运交响曲》
【答案】《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第五交响曲,构建在四音的“命运动机”之上,作为整个交响曲的核心,“命运动机”在各乐章中反复出现,并加以变形,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战斗一场面在这个动机的衍伸中开展,表达了作曲家在战胜个人情感挫折和生理疾病苦痛绝望情绪后的决心—“我要同命运抗争,决不被它征服”。“命运交响曲”延续了“英雄交响曲”中的英雄形象和革命战斗精神,将交响曲的戏剧性推向最高峰。
6. 鼓吹乐
【答案】鼓吹乐是一种以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演奏为主的音乐形式。鼓吹乐以鼓、排箫和笳为主奏乐器,中间有歌唱。据王谳《定军礼》载,鼓吹乐自秦汉代以来起源于我国西北边境地区。据郭茂倩《乐府诗集》记载,鼓吹乐根据主奏乐器和表演场合分为二部,有箫笳者为鼓吹,用之朝会、道路,亦以给赐; 有鼓角者为横吹,用于军中,马上所奏者是也。一般把鼓吹乐按用途分为四类:黄门鼓吹、骑吹、短箫饶歌、横吹。鼓吹乐的具体划分井无严格界限,并随时代而异,愈近后世各类之间区别愈小,最终统称鼓吹。其音乐成分最初是以外族音乐为主的,两汉问与相和歌、清商乐等民间音乐关系密切,横吹则与西域音乐《摩诃兜勒》有关; 汉魏以后与北狄乐及北方箫鼓有关。鼓吹乐源于民间,后供奉于官府,其后又逐渐向民问发展,明清以来的民间吹打与鼓吹乐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7. 标题音乐
【答案】标题音乐即用标题来统帅交响乐创作的整体构思,用详细的文字说明来昭示戏剧性的情节,并与音乐发展的线索紧密结合。作品中的固定乐思(主导动机)具有明确的形象意义,成为陈述故事性内容的重要手段。
8. 西部片
【答案】西部片是美国电影中最古老的样式之一,主要是指以美国西部微故事背景,以19世纪下半叶美国人开发西部荒野土地为题材的影片。西部片被认为是最能反映美国人的民族性格和精神倾向的影片类型。在西部片中,有着极易辨认的图像符号:荒凉的千里平原、尘土飞扬的沙漠、峰峦起伏和巨大的山岩,紧身裤、皮上衣、子弹带,身骑骏马来去自由除暴安良的西部牛仔……这些符号,营造了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世界。
西部片的情节一般比较简单,善良的白人移民受到威胁,英雄牛仔除暴安良,结局总是以惩恶扬善为结局。《关山飞渡》是最具有代表意义的西部片之一,这部影片既表现了个人的风度、道
德规范,又充分表现了一种社团的价值。
9. 牧歌
【答案】牧歌是16世纪意大利主要的世俗声乐体裁。14世纪已产生,是二至三个声部的抒情歌曲,多为田园诗或爱情诗,以“利都奈罗”为结束段,“新艺术”作曲家兰迪尼写作了大量牧歌。16世纪牧歌是为知名诗人诗歌谱曲的抒情歌曲,其直接前身是弗洛托拉。早期牧歌为无伴奏形式,代表作曲家有维拉尔特、阿卡德尔特等; 中期牧歌运用模仿复调写作,适量采用音乐绘词法与象征手法,代表作曲家有罗勒、帕莱斯特里纳、拉索和蒙特; 晚期牧歌创作发展了许多新手法,大胆使用黑音符,和声出现半音化尝试,旋律风格趋向单音音乐,题材上采用戏剧性内容写作,马伦齐奥、杰苏阿尔多和蒙泰威尔第是16世纪末意大利牧歌的杰出代表。
10.现代芭蕾
【答案】现代芭蕾舞,是一种流行的舞蹈形式。现在的人们对古典芭蕾舞与现代芭蕾舞的认识,一般都是以20世纪初发生的现代艺术潮流对芭蕾的影响为分界线的,在此之前的芭蕾都是遵循芭蕾原有的城市规范化风格特征,都认为是古典芭蕾。而现在产生的许多芭蕾作品,在选择题材上就和以往的芭蕾有一些区别,并且在形式上也进行了创新,从其他类似的舞蹈种类当中吸取或者借鉴了舞蹈词语和表现手法,形成了区别古典芭蕾的风格,这就是现代芭蕾。
二、简答题
11.元杂剧在剧本结构、演出形式与角色分工方面有哪些特点?
【答案】元杂剧系在宋杂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剧本结构和演出形式更加趋于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严格的体制。
(1)元杂剧的剧本结构以折为单位,相当于现在戏剧中的一场、一幕。元杂剧一般由四折构成,有时在开头或折与折之间加进一个“楔子”,近似于序幕或过场戏的性质,对剧情起到提示、补充的作用。
(2)元杂剧的演出形式由“曲”、“宾白”和“科”三者组成。曲是演出中的歌唱部分,在整个杂剧的表演体系中占有最为重要的位置,以唱为主构成了整个杂剧表演的中心环节。元杂剧的通例是一人主唱,即充当主角的演员需要一个人从头到尾演唱全部曲子。“宾白”是语言部分,两人说日宾,一人说日白。宾白在杂剧表演中也占有较为突出的地位,可以直接揭示戏剧的冲突和人物的性格。许多元代杂剧作品的宾白异常精彩。“科”是做工部分,即关于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提示。如“行科”、“跪科”等等。元杂剧中唱念做打已经组合成一个有机的表演体系,并为后世戏曲表演体系奠定了基础。
(3)在角色分工方面,元杂剧每本戏都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其他角色如冲末、外末、外旦、副旦等都是次要角色。净即花脸,扮演具有特异性格和相貌的人物。丑俗称小花脸,多为心地善良、语言幽默、行为滑稽的人物。元杂剧中,由男角主演的戏叫末本,由女角主演的戏叫旦本。这些丰富的角色分工反映出元杂剧已经确立了严密的角色体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