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632社会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之社会研究方法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基本概念

1. 实验

【答案】实验是指一种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实验的基本目标是决定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在实验过程中,研究者通过引入(或操纵)一个变量(即自变量),以观察和分析它对另一个变量(即因变量)所产生的效果。从方法论上看,实验是定量研究的一种特定类型,在检验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方面,实验研究具有最强大的力量。

实验有着三对基本要素:

(1)自变量与因变量;

(2)劝前测与后测:

(3)实验组与控制组。

2. 解释性研究

【答案】解释性社会研究是指那种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揭示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内在规律,

,是解释原因,是说回答各种“为什么”的社会研究的类型。解释性研究的目标是回答“为什么”

明关系,因而它的理论色彩往往更浓。它通常是从理论假设出发,经过深入实地收集经验材料,并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来检验假设,最后达到对社会现象进行理论解释的目的。在内容上特别注重研究内容的适用性和针对性。在分析方法上往往要求进行双变量和多变量的统计分析。

3. 阐释模式

【答案】阐释模式所关心的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它是一种通过引进并控制第三变量,来进一步了解和探讨原来两变量之间关系性质的统计分析方法。

4. 流程图方法

【答案】流程图方法主要是指以历史和现时发展过程为标准,对定性资料所进行的描述。这种方式的最大好处是能够很好地展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

5. 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

,或公开的观察者的角色是指研究者的身份对十所研究的群【答案】“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

体来说是公开的,同时,研究者又被这一群体所接受,允许他参与他们的成员关系和群体活动,使研究者能够进行观察和研究。

“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的角色所具有的一个最大优点就是研究者能够相当公开地进行观察和询问他所关心的问题,受到的限制较少。其主要缺点是由于被观察的人们十分现实地感觉到他们正在被观察,所以,他们的行为、活动往往受到影响,表现出不正常的情况。

二、思考与实践

6. 利用老师提供的数据,对其进行数据清理工作。

【答案】在数据资料的录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小的差错。因而在开始进行计算机统计分析之前,应仔细地进行数据清理工作。

数据清理工作是在计算机的帮助下进行的,通常有下列几种方法:

(1)有效范围清理

对于问卷中的任何一个变量来说,它的有效的编码值往往都有某种范围,而当数据中的数字超出了这一范围时,可以肯定这个数字一定是错误的。要检查出所有不符合要求的编码值,我们只需在计算机上,用SPSS 软件(或其他软件)执行一条统计各变量频数分布(frequency )的命令。

(2)逻辑一致性清理

逻辑一致性清理是从另一种角度来查找数据中所存在的问题。其基本思路是依据问卷中的问题相互之间所存在的某种内在的逻辑联系,来检查前后数据之间的合理性。要查找和清理有上述错误的个案,需要在SPSS 软件中执行条件选择命令(IF 。逻辑一致性清理还可以采取SPSS 中构成新变量的命令(即compute 命令)来进行。

(3)数据质量抽查

尽管采取了上述两种方法对数据进行清理,但仍会有一些错误的数据无法查出来。人们往往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样本的全部个案中,抽取一部分个案,进行这种形式的校对工作。用这一部分个案校对的结果,来估计和评价全部数据的质量。

(具体例子略)

7. 如何衡量几种不同理论的优劣? 列举实例说明。

【答案】(1)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有三条,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①解释范围越广泛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

这一条标准反映的是理论的影响面或概括范围。当一种理论的解释范围越大,说明它对多种不同的社会现象都具有解释能力,无疑比那种仅仅只对某一具体的现象有解释力的理论作用更大,因而其应用范围也更广。

②解释越精确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

这一条标准反映的是理论的效果或精确程度。对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最为精确的理论具有更大的解释力。这种理论的逻辑性强,概念确切,具有内在一致性,它对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更令人信服。

③结构越简练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

这一条标准反映的是理论的效率或节检性。对于同样的社会现象,哪种理论所用的解释变量最少、所附加的条件最少、理论本身的结构最简单,那么这种理论就最好。

(2)举例略。

8. 从《社会学研究》上选择三篇研究报告,逐一概括其构成部分及结构,并进行比较。

【答案】研究报告都是从所探讨的问题开始,到研究所得到的结论和意义结束。各种研究报告在结构上通常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部分:

(1)导言主要说明所研究的问题及研究的意义,往往包括下述儿个方面的内容:

①研究的缘起(或研究的背景、研究的动机);

②研究的问题及其界定;

③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方法即说明研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研究的程序和工具等,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文献回顾及评论;

②研究的基本概念、变量、假设和理论架构;

③研究的总体、样本及抽样方法、抽样过程;

④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资料收集方法和资料分析方法)。

(3)结果即说明通过研究发现了什么。

(4)讨论即说明所发现的结果具有哪些意义,从这一结果出发,还能得到什么或还能继续做些什么。

(5)小结或摘要即对上述四个方面的简要总结。

(6)参考文献即研究报告中所涉及的书籍和文章目录。

(7)附录即研究过程中所用的问卷、量表及某些计算公式的推导、数据计算方法等。

(具体例子略)

9. 试对概念“越轨行为”、“上进心”、“媒介接触”和“生育意愿”进行操作化。

【答案】(1)操作化的方法和步骤包括:

①概念的澄清与界定

②发展测量指标:

a. 列出概念的维度;

b. 建立测量指标。

(2)依照以上原则对题目给出的概念进行操作化:

①:越轨行为是指违反重要的社会规范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