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706传播学综合知识考研内部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信息高速公路
【答案】信息高速公路是一种高速度、大容量的光缆网络和信息系统工程,是一种集广播、电视、电话、传真、电子邮政、电子出版、计算机通信等各种信息媒介于一体,对音声、影像、文字、数据等进行综合处理和传输的多媒体双向信息系统。
信息高速公路的概念最早见于美国总统在1992年发表的国情咨文,倡议者认为,信息高速公路将永远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和相互沟通的方式,产生比工业革命更为深刻的影响。
2. 意义
【答案】意义是指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意义的范畴涵盖了人类在传播活动中交流的一切精神内容,包括意向、意思、意图、认识、知识、价值、观念等。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意义是普遍存在的,并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传播,实质上也就是意义的交流。意义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意义本身是抽象的、无形的,但可以通过语言以及其他符号得到表达和传递。因此,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态。
3. 斯塔尔报告
【答案】《斯塔尔报告》是指美国国会经过研讨对外公布的克林顿白宫性丑闻事件的一份报告。报告中详细地描述了美国总统和白宫实习生之间的性丑闻。特检官随后介入事件调查,使本案获得了迅速的进展。1月12日,实习生莱温斯基的好友特里普所交出17卷录有关于莱温斯基谈与克林顿关系及总统要其撒谎的录音带。在联邦调查局的安排下,身上戴有声音设备的特里普与莱温斯基在弗吉尼亚州一间酒店中进行了有意义的会面。这次会面的照片、录音带已成为游说莱温斯基与警方合作、提供克林顿要其撒谎的证词的有力武器。报告发布之后,克林顿向国会提交了辞职报告。
4. 内容分析法(contentanalysis )
【答案】内容分析法(contentanalysis )是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之一,传播学先驱拉斯韦尔最早使用这一方法对宣传内容进行了研究。内容分析法是指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内容分析具有以下三个特点:①客观性一一必须要有明确的客观规则,保证不同的分析者分析同一素材能够得出相同的结论; ②系统性一一讯息内容或类型的取舍选择要有首尾一贯的标准,防止分析者仅选择支持自己见解的材料; ③普遍性一一将讯息属性和传播者以及受传者的特征联系起来,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具有科学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结果,而不是纯粹的“描述性”信息。内容分析的基本过程是“确定课题~选定对象~实施调查~整理分析~提出结论”O
二、简答题
5. 简述传播学理论从被动受众(passiveaudience )到主动受众(activeaudience )的发展。
【答案】受众是指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在大众传播时代,最引人瞩目的受众是大众传播的受众。在大众传播中,受众与传媒构成了社会传播过程的两极,这两者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和冲突。
(1)19世纪下半叶,新的媒介技术被发明并得到推广,媒介观也随之涌现。工业化、城市化、资产阶级革命和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随着社会的变迁,产生了众多新的社会问题。这个阶段,学者们普遍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不可抗拒的强大威力,能够迅速改变人们的信念,甚至支配人们的行动。作为孤立、分散、原子似的大众,他们对媒介完全没有抵抗力,思想完全被媒介传播的思想支配。认为受众是完全被动地接受着大众媒介强加的思想。
(2)20世纪50年代,在拉扎斯菲尔德和霍夫兰的带领下,经验方法在传播学研究中被广泛使用。推翻了大众社会理论中完全被动的受众观。拉扎斯菲尔德在伊里县调查中发现选民并没有被大众传播的宣传所左右。有限效果论发现了一些制约传播效果的因素和条件,比如社会关系、群体背景、个性差异等。这个阶段把更多关注点放在了受众身上,把受众看成是处在众多社会联系中的有个性差异的个人,这种受众观不再是绝对被动的受众观。
(3)20世纪70年代,随着“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提出和进一步发展,对受众观有了很大的进步。该理论认为受众是为了满足自我的某种“需要”来接触或“使用”大众传播媒介的,强调受众的能动性,否定了受众被动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开创了从受众角度来研究传播效果的先河,使传播学研究开始耳目一新。
由于新兴传播技术的发展,学者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们如何使用媒介(和如何被媒介使用)的假说。新的研究视角开始支持适中媒介效果的观点,包括传播科学、社会符号学理论和媒介素养等运动。适中效果认为,重要的媒介效果可以作为观众或读者的意愿的直接后果而长期存在。人们可以利用媒介达到特定目的,如利用媒介获取信息以及获得有意义的经验。综上所述,从被动的受众观发展到主动的受众观伴随着传播学理论的整个发展,使传播学研究不断深入。
6. 简述对“体外化信息系统迎来重新统合的时代”的理解。
【答案】“体外化信息系统迎来重新统合的时代”这句话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
(1)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
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例如视觉系统、听觉系统、保存和记忆系统、处理和传输系统、私人信息系统和公共信息系统等等; 就媒介而言,则有信件、书籍、报刊、电话、广播、电视、传真、计算机、人造卫星等等。20世纪50年代以后,这些分散的媒介系统在各自的领域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功能也越来越强。90年代以来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各种不同的媒介功能出现了融合的趋势。换句话说,过去由分散的媒介系统所执行的不同功能,今后将会统合到信息高速公路这一综合的信息传播系统当中。可以说,人类的社会信息系统已经超越了高度分化和多元发展阶段,迎来了重新统合的时代。这是社会信息系统演化中的一大飞跃,同时也意味着这个系统规模更加巨大,结构更加复杂。
(2)媒介是人的延伸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不同的传播媒介也就是人的不同感官和器官向外部世界的“延伸”,这个过程不断扩大了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媒介从人体“延伸”出去的过程,也是媒介不断获得独立性和自主性的过程。任何一种媒介对我们来说都是外在化的客观事物,它们会拥有自己的运动规律,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反过来制约和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化,改变人类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以媒介为核心的社会信息系统越巨大化,结构越复杂化,人类对它的控制就越间接、越需要在更大范围内的合作。例如,在信息传播局限在一国之内的时代,本国公众、政府和公共机构尚能对社会信息系统实行有效的管理,但在互联网络遍布世界、跨国卫星充塞太空的今天,对全球性信息系统的管理和运作就需要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广泛而密切的合作了。
7. 人际传播在新闻扩散中起着什么作用?
【答案】创新扩散研究中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会经过人际网络的过滤,大量信息会通过大众媒介直接流向个人,毋须经过中间人。后来的一些研究也证明,只有对广大公众最重要和最不重要的信息的扩散中,口头传播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信息量较多的情况下,大部分人是直接从大众媒介获得信息,而在信息量较少的情况下,人们倾向于从人际传播中获得信息。
三、论述题
8. 论中国传播学研究的本土化。
【答案】(1)中国传播学研究的本土化的必要性
①传播学只有和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条件相适合才能发展。
传播学最先出现在美国,对于引进这门学科的其他国家来说,传播学是舶来品。但是,引进不是照搬也不是移栽,而只是一种手段、一种途径,最根本的是要通过引进达到系统了解、分析研究、批判吸收、自主创造、为我所用的目的。如果传播学不与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条件相适应,不在一定的民族土壤上生长出来,不与所在国家传播实践相结合并为其服务,而只是简单地贩卖和照搬,那必然不会有长远的发展,甚至遭到人们的拒绝和反对。
②本土化建设是走向世界的前提。
越是本土的,就越是世界的。对于中国传播学而言,本土化建设既可以增强其学科个性和民族特点,也可以推进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适应传播学研究的国际化趋势。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快速发展,具有中国本土化特征的、能够解释中国社会的传播现象和传播问题的传播学研究必然会成为国际主流传播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2)中国传播学研究的本土化应采取的做法
①辨证地学习西方传播学。
中国传播学研究的本土化,既不是一概排斥西方传播学,也不是照抄照搬西方传播学,它实际上是“迎中有拒、拒中有迎”,即迎新不迎旧,排污不排外,努力把内面和外面两个世界的优点和精华都收归己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