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州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7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
【答案】补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是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又具有共同性、普遍性,即具有共同的发展规律,这是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表现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
2. 反映论与可知论
【答案】反映论与可知论统一于认识论这一哲学范畴。①反映论承认认识对象的客观实在性,承认认识能够如实反映对象固有的性质和规律,是唯物主义哲学的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论。②可知论是指世界是可以为人所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认识的事物。彻底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就坚持可知论。前者坚持意识的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后者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的第二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原则,坚持可知论,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
3. 历史唯心主义
【答案】历史唯心主义是指和历史唯物主义根本对立的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非科学的历史观。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从这一基本原则出发,历史唯心主义把人们的思想动机、卓越人物的意志或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
4. 谬误
【答案】谬误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相背离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歪曲反映。坚持和发展真理,就必须同谬误作斗争。
5. 价值
【答案】作为哲学范畴,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问的一种意义关系。主体及其需要的复杂性,客体及其属性的丰富性,决定了价值形态的多样性。价值的本质表现为价值的特性。与价值的本质相联系,价值具有主体性、相对性、客观性。
6. 否定之否定规律
【答案】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指事物自身发展的整个过程是由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诸环节构成的。辩证的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这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7. 阶级与国家
【答案】①阶级是指特定生产关系和物质利益的主体和承担者,是在特定经济结构中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群共同体。它在实质上是个经济范畴,是一种历史的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是永远存在的; ②国家是指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所建立的一套具有强制力的机构体系,它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是一种以阶级的统治为其实质的社会权力的组织形式; ③两者的关系: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达到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程度,便产生国家。
8. 系统的整体性
【答案】整体性是系统三个基本特征(相关性、整体性、有序性)之一。事物的相关性形成了事物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表现为:①对于外来作用,系统能作为一个统一体作为反应,而不管这种外来作用直接作用于系统的哪一个部分; ②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个要素都小单独具有的功能和性质。这种只有系统整体才具有的特殊规定性和功能就是“系统质”和系统功能。整体性是系统的本质特征。一般系统论就是“对‘整体’和‘整体性’进行科学探索”。
9. 质
【答案】质是指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使这一事物是它自身,并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事物是具有一定质的事物,某物一旦丧失了自己固有的质的规定,它就不是原来的某物而变为他物,而他物也具有了自己质的规定性; 质是一定事物的质,离开特定事物的质是不存在的。
10.感觉
【答案】感觉是指对客观事物的个别特征(如颜色、形状、声音等)和属性的反映。感觉是感性认识的起点,也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二、简答题
11.简述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对立。
【答案】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它们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互不联系,彼此孤立。
(2)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
事物的运动变化不仅有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且有根本性质的变化。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的过程。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在本质上是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一类事物只能
产生同一类事物,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不会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的存在。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中都包含着矛盾。而且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形而上学则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因而把事物的运动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
总之,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只有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才能坚持联系和发展观点。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就只能坚持孤立静止的观点。
12.在认识论上,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有何区别?
【答案】在认识论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立的。
(1)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而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认识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2)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所有的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都坚持反映论。而现代信息科学的发展也进一步证明了唯物主义反映论是正确的。主体认识客体就是主体接受客体的信息,并对其筛选、存贮、加工的过程,这也就是反映的过程; 唯心主义把认识看成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否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就是唯心主义先验论。把认识看成是头脑中固有的,是主观自生的是主观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来源于某种“客观精神”的是客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先验论是错误的,它不符合人的认识的实际过程。
13.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是错误的,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主人。但错误的历史唯心主义为什么会产生并占据一定的历史地位?
【答案】广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即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是错误的。但是产生历史唯心主义也有其合理的根源。
(1)阶级根源
对社会历史的解释,直接同各阶级的利益有关。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是分离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利益是根本对立的。而且剥削者总是垄断脑力劳动的特权,被剥削阶级则被迫从事物质生产劳动。所以,剥削阶级必然夸大脑力劳动的作用,夸大个别人物的聪明才智的作用,贬低物质生产活动的作用,贬低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劳动群众的作用。
(2)社会根源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历史唯心主义之所以能独占统治地位,还因为生产力水平低,生产规模狭小,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缓慢,因而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看不到物质生产及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