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青海师范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学专业其它加试之语言学概论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语素

【答案】语素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是不能独立运用的构词语素。语素可以根据不同的角度划分出不同的类型。根据语音的数量可以划分为单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如“马”是单音节语素,“葡萄”和“歇斯底里”是多音节语素。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把它分为词根和词缀,如“石头”中“石”是词根,“头”是词缀。

2. 词义的模糊性

【答案】词义模糊性是指从客观事物和现象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词语意义的一种的特征。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是概括抽象的反映,概括是把特殊的、复杂的东西归为一般的、简单的东西。经过概括而形成的一般的、简单的东西,本身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它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线。如语言中“早晨”和“上午”,“下午”和“傍晚”,“傍晚”和“夜晚”等都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相互间没有一个几点几分的明确界限。即使像“人”这样的词义,尽管所指是明确的,但词义究竟应该包含哪些内容,每个人的回答也决不会完全一样。这些例子说明,一般词的词义多少都带有模糊性。

3. 音质

【答案】音质是指声音的特色,又称为音色。音色的差别主要决定于物体颤动所形成的音波波纹的曲折形式不同。的波形不同,所以音色也不同。造成不同音色的条件包括发音体不同、发音方法不同、发音时共鸣器的形状不同。一个音素代表一种音质,不同的音素代表不同的音质。了解音质的详细情况和它在语言中的作用,这是语音研究的首要任务。

4. 语法

【答案】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即说话所遵守的词句排列组合的规矩。它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语法结构规律本身,即平常说的语法事实; 二是指语法学,即研究、描写、解释语法结构规律的科学,是对客观存在着的语法系统的认识和说明。语法具有抽象性、生成性、层次性、递归性、系统性和稳固性等特征,一般包括词法和句法:词法是指词的构成和变化的规则:句法是指词或词组组成句子的规则。

二、简答题

5. 世界诸语言大致可以分成哪些语系? 我国境内有哪些语系的语言?

【答案】(1)世界诸语言按照亲属关系可以分为汉藏语系、印欧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闪一含语系、伊比利亚一高加索语系、达罗毗茶语系、马来一玻里尼西亚语系、南亚语系以及其它一些语基和语言。

(2)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境内各民族语言分属于汉藏、阿尔泰、南亚、马来—玻里尼西亚和印欧五个语系,此外,还有系属不明的朝鲜语和京语。

6. 术语在词义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科学术语一般都是单义的,并且没有形象色彩和感情色彩,例如“政治”“原子”“分子”“元音”“辅音”“导弹”“火箭”等,这是科学术语的最大特点。但是每个科学技术部门本身都是一个系统,它所采用的术语因之也构成了一个系统。不同的科学技术部门采用同一个词为术语并不是术语的歧义的表现。

7. 书面语和口语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二者有什么关系?

【答案】(1)不同的存在环境和不同的物质条件使它们具有下面两个不同的特点:

①运用书面语时,由于交际对象不在眼前,写的人不能用手势或特殊的语调之类的东西去帮助表达自己的意思,因此,需要用一些能代替这些东西的非口语所有的词汇成分和语法成分。又由于写出来的东西可以让看的人慢慢地一再细读,写的人可以比较从容地思考怎样起承转合地组织言辞,可以在必要的地方把句子写得长些、复杂些。然而运用口语时,情况就不同了。由于交际对象在眼前,说话的人可以用手势之类的东西去帮助表达意思。又由于说话者和听话者都在场,谈话是在临时应对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句子要短些,带有更多的表示感情作用的语法成分,用词要平易些,要有一些不同于书面语的词汇成分和语法成分来适应这种环境。

②书面语能借书写的物质条件而较巩固、较持久地流传,具有相对的保守性,变化较慢。而日语则由于化为音波,一发即逝,所以不易巩固,变化较快。

(2)书面语和口语虽然是语言的不同的存在形式,彼此之间却有密切的联系:

①在有文字之前,人们只有口语,没有书面语; 有了文字之后,人们才在口语的基础上创造出书面语。所以日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

②书面语形成之后,它就和口语处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之中。

③书面语以口语为源泉,不断地吸取口语中的新鲜成分; 反过来,书面语也不断地对口语施加影响,两者互相促进。

8. 什么是语言的发展?

【答案】语言要素的历史变化、新的语言要素的产生和旧的语言要素的消亡,都使语言系统发生变动,都体现了语言的发展。语言各个方面(语音、词汇、语法)的发展速度是不平衡的。同时,语言的发展是渐变的,而不是爆发的。

9. “布”古代指麻布,“鸟”古代指长尾的鸟,“坟”古代指一切高大的土堆,“脚”古代指小腿,“书记”过去指管文书的人,这些词现在的意义是什么? 它们从古代到现代在意义上起了什么样的变化?

【答案】“布”今指棉、麻及棉型化学短纤维经纺纱后的织成物,从古至今词义扩大。“鸟”今指一般能飞的脊椎动物,从古至今词义扩大。“坟”今指埋葬死人筑起的土堆,从古至今词义缩小。“脚”今指人和某些动物身体最下部接触地面的部分,从古至今词义发生了转移。“书记”今指党、团等各级组织的主要负责人,从古至今词义发生了转移。

10.请解释语法成分、语法意义、语法形式、形态、语法手段等术语的含义。

【答案】(1)语法成分:语法的功能单位即句子成分,也称作语法成分。是句法结构中承担结构关系的组成成分,主要包括主语、谓语、述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和中心语。

(2)语法意义:是由语法形式表示的反映词语的组合方式、组合功能、表述功能等的高度抽象的意义。如主谓关系、动宾关系等是反映组合方式的,名词、动词等是反映词语的组合功能的,陈述、疑问等是反映词语的表述功能的。至于性、数、格、人称、时体等范畴意义,也是反映上述方一式和功能的。

(3)语法形式:是反映词语的组合规则和语法类别的形式标记,是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手段,又称语法手段。语法形式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语法形式可以直接感知,主要包括语序、虚词、词缀、重叠及各种语音形式。隐性语法形式不能直接感知,但可通过能否组合、替换、扩展、变换等方式分析抽象出来。

(4)形态:指词与词组合时间的形式上发生的变化,是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

(5)语法手段:是表达语法意义的形式标志或物质手段的类型,是从语法形式中概括出来的。

11.词根词素和附加词素有什么不同? 后缀和词尾有什么不同?

【答案】(1)词根词素的意义是词的词汇意义的基本组成部分。附加词素是依附于词根的词素,它的意义不是词的词汇意义的基本组成部分。例如汉语“第一”“作者”的“一”和“作”是词根词素,“第”和“者”是附加同素。

(2)在通用的语言学术语中,把位于词根词素之后的只包含语法意义的附加词素和位于词根词素之后的其它附加词素区分开,前者称作词尾,后者称作后缀。后缀比较常见,有时,一个词可以有几个后缀。词尾可能紧接在词根词素之后,也可能位于后缀之后。

12.语言间的相互影响主要有哪些表现? 它们在语言的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1)表现:语言间相互影响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语言间语言成分的吸收、结构规则的模仿、在另一种语言的影响下产生一些新的语言成分以及某一个或几个民族放弃自己的语言而选用另一民族的语言,等等。语言间的相互影响在同时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的地区特别容易发生。

(2)作用:语言成分的相互吸收是语言间相互影响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一般的情形,每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