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贵州民族大学商学院828西方经济学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适应性预期

【答案】适应性预期是指各个主体根据他们以前的预期的误差来修正每一时期的预期的方式。在t-1时期所做的对,时期价格水平的适应性预期定义为,其中为预期值与实际值的差距,λ为调整系数(0<λ≤1),决定了预期对过去的误差进行调整的幅度。

“适应性预期”这一术语由菲利普·卡甘于20世纪50年代在一篇讨论恶性通货膨胀的文章中提出。由于它比较适用于当时的经济形势,因而很快在宏观经济学中得到了应用。适应性预期模型中的预期变量依赖于该变量的历史信息。

适应性预期在物价较为稳定的时期能较好地反映经济现实,西方国家的经济在20世纪50, 60年代正好如此,因此适应性预期非常广泛地流行起来。适应性顶期后来受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批判,认为它缺乏微观经济学基础,适应性预期的权数分布是既定的几何级数,没有利用与被测变量相关的其他变量,对经济预期方程的确定基本上是随意的,没有合理的经济解释。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理性预期”逐渐取代了“适应性预期”。

2. 累进税

【答案】累进税是税率随征税客体总量增加而递增的一种税,即按照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规定不同等级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 课税对象数额越小,税率越低。例如,假定收入高的纳税人为甲,收入低的纳税人为乙。甲缴纳的税收为t 1,收入为s 1; 乙缴纳的税收为t 2,收入为s 2。当t 1/s1>t2/s2时,则称这种税是累进税。

3. 货币数量理论

【答案】(1)传统货币数量论包括费雪方程(即交易方程:Py=MV)和剑桥方程(即庇古的M=kY=kPy),两者的实质是一致的,即货币数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因果数量关系,物价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多少,并成正向关系。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交易方程强调货币的交易媒介的作用,而剑桥方程则强调对货币的需求方面。

(2)弗里德曼推演出了新货币数量论,提出货币需求函数为:

式中表示财富持有者手中的实际货币量与市场债券利息率、预期的股票收益率等因素有关。弗里德曼强调,新货币数量论与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差别在于,传统货币数量论把货币流通速

度v (或者)当作一个由制度决定的常数,而新货币数量论认为稳定的不是V ,而是决定V 值的函数,V 只不过是稳定的外在表现而己。V 在长期是一个不变的量,在短期可以做出轻微的变化。

4. 储蓄一投资恒等式

【答案】储蓄一投资恒等式是分析宏观经济行为十分重要的一个命题。根据国民收入构成的基本公式可得出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的储蓄一投资恒等式分别为I=S, I=S+(T-G )和I=S+(T-G )+(M-X+Kr )。

需要注意的是,储蓄一投资恒等式是定义恒等,没有实际意义。这里的恒等是从国民收入会计的角度,就整个经济而言,事后的储蓄(私人储蓄、政府储蓄以及外国对本国的储蓄)和事后的投资总量相等,而后面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投资等于储蓄,是指计划投资(事前投资)等于计划储蓄(事前储蓄)所形成的经济均衡状态。

5. 国内生产净值

【答案】国内生产净值(Net Domestic Product)简称NDP ,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里,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净值。国内生产净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减去所有常住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即:NDP=GDP-资本折旧。

NDP 的价值要远远大于GDP ,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双重角度来看,也即衡量一国经济总量用

国内生产净值指标要比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优越得多。相对于GDP ,NDP 考虑到了“消耗”或者说“折旧”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真正诠释了生产、增长及总价值与消耗、效率、净价值之间的关系。

6. 平衡预算

【答案】预算盈余BS=政府的收入一政府的支出。平衡预算有以下两层含义:

(1)BS=0,即政府的收入完全等于政府的支出,政府完全实现了收支相等。

(2)△BS=0,即政府收支的变动量等于0。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之前,各国普遍采取年度平衡预算,要求每个财政年度都收支平衡。年度平衡预算后来演变成周期平衡预算,是指政府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预算平衡,即在经济衰退时实行扩张政策,有意安排预算赤字,在繁荣时期实行紧缩政策,有意安排预算盈余,以繁荣时的盈余补衰退时的赤字,实现整个周期盈余与赤字相抵。

二、简答题

7. 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和功能财政思想有何区别?

【答案】(1)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指财政收入与支出相平衡,财政预算盈余等于零的财政思想。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按其历史发展阶段有三种含义:一是年度平衡预算,这是一种量入为出的每年预算均需平衡的思想; 二是周期平衡预算,指政府财政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平衡,在经济繁

荣时期采用财政盈余措施,在萧条时期采取预算赤字政策,以前者的盈余弥补后者的赤字,以求整个经济周期盈亏相抵,预算盈余为零的平衡预算; 三是充分就业平衡预算,这种思想认为,政府应当使支出保持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净税收水平。这一种平衡预算思想的发展表明,平衡预算己由以往的每年度收支相抵的思想逐步发展至以一定的经济目标为前提的平衡预算思想,在一定周期内,或某年度可有一定的财政盈余或赤字,但是这类平衡预算思想的本质仍旧是机械地追求收支平衡,是一种消极的财政预算思想。

(2)功能则政思想是一种采取积极的权衡性则政政策或补偿性则政政策的财政思想。这种政策思想强调,财政预算的功能是为了实现经济稳定发展,预算既可以盈余,也可以赤字,因而称之为功能财政。

(3)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和功能财政思想共同点是两者目的均是为了设法使经济保持稳定,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财政收支平衡,甚至以此作为预算目标,而后者则不强调这点,强调则

政预算的平衡、盈余或赤字都只是手段,目的是追求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以及经济的稳定增长。

8. 财政政策效果与IS 和LM 曲线的斜率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

【答案】财政政策的效果是指政府收支变化对总需求从而对国民收入变动产生的影响。从IS-LM 模型来看,财政政策效果是通过IS 曲线的变动,与LM 曲线形成新的均衡收入来体现的。因而,财政政策的效果受到IS 曲线和LM 曲线的形状影响,而其形状取决于利率。

(1)当LM 曲线不变时,IS 曲线斜率绝对值越大,即IS 曲线越陡峭,则移动IS 曲线时收入变化就越大,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大。反之,则较小。

IS 曲线的斜率大小主要由投资的利率系数决定,IS 曲线越平坦,表示投资的利率系数越大,投资对利率的变动越敏感。当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时,利率会上升,进而被挤占的私人投资会很大,挤出效应明显,从而国民收入增加就越少,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小。

(2)当IS 曲线不变时,LM 曲线的斜率越大,即LM 曲线越陡峭,则移动IS 曲线时收入变动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小。反之,则较大。

LM 曲线斜率越大,表示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较小,这意味着一定的货币需求增加将会使利率上升较多,从而对私人部门投资的挤出效应就较大,结果国民收入增加得较少,即财政政策效果较小。

9. 古典货币理论和凯恩斯货币理论有何本质区别?

【答案】古典货币理论和凯恩斯货币理论主要在以下问题上存在着本质区别:

(1)货币是交易媒介还是价值贮藏,抑或计价单位。古典货币理论认为,货币作为交易媒介起作用,它的使用是因为物物交易非常困难而且效率低下,使用货币可以克服物物交换的不便或减少交易费用,货币是润滑剂; 凯恩斯则强调货币是资产,即货币的价值贮藏职能。

(2)货币是存量还是流量。古典货币理论认为,货币是一个流量;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关于货币需求的流动偏好理论,以反对古典货币数量论; 而作为流动偏好的货币存量是要表述资产的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