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739政治经济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流通规律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答案】(1)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流通规律的联系
①货币流通规律对纸币流通的制约作用在于:纸币的发行只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只能从纸币是金属货币的代表这种关系中产生。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金属货币因为有价值才流通,纸币却因为流通才有价值。
②纸币流通规律是货币流通规律的特殊表现形式,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和购买力同它发行的数量成反比,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流通规律的区别
①货币流通规律即货币流通同商品流通相适应的规律。其基本内容是: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故也称作货币流通量的规律。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其数量是由全部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两个因素决定的。
用公式表示为:
随着商业信用的发展,在不少情况下,商品买卖采取赊购和各当事人债权、债务相抵消的办
法。这样,货币流通量公式应修正为:
②纸币流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
就是说,不管纸币发行多少,流通纸币总量必须同它所代表的流通金量相等。既然如此,单位纸币所能代表的货币金属量就应该是: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所必要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的纸币总额
2. 谈谈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般特征的理解。
【答案】(1)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展望和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本质可以概括为: ①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社会主义具有比资本主义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优越性。但现实中的社会主义诞生十资本主义很不发达的国家,而社会主义一诞生,就与发达的资
本主义共存于同‘个世界之中。因此,社会主义只有解放生产力并以更快的速度来发展生产力,才能在两种社会制度的竞争对比中展现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巨大优越性。
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日的是要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之一。
③社会和谐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社会和谐是经久不变的主题之一。人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全体社会成员的发展,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实现了真正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我国社会主义实践所证明。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般特征
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的发展和坚持事物发展分阶段的方法和观点分析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其一般特征可概括为:
①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力不是判断社会经济制度的唯一标准,也不能说生产力发达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但社会主义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条件,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基础上建设的社会主义制度,要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接近并最终超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②建立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公有制形式和所有制结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的基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归根结底是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公有制在整个社会主义经济中占的比重大小和采取的形式,要与社会主义不同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也不应该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更不应该实行单一的国有制。究竟应该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采取怎样的形式,应该视生产力发展的状况而决定。
③实行与生产力发展要求和所有制关系相适应的分配形式。分配关系是所有制关系的实现,其宗旨是要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满足人们口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按劳分配、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形式并存的分配、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基础上的按需分配等都是可供选择的分配方式。社会主义究竟实行何种分配形式,要根据生产力发展和所有制关系的要求确定。
④建立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不同,也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之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要求有与之适应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将保护经济基础,促进经济基础的不断巩固和完善,否则将破坏经济基础。社会主义上层建筑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而不断改革,不断完善,使之成为保护经济基础,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完善的重要力量。
3. 试分析投资规模及其决定因素。
【答案】(1)投资规模
投资规模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用货币资金支出表现的对投资品的总需求。从构成上看,社会总投资可分为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和对流动资产的投资。从资金来源上看,社会总投资可以区分为重置投资〔更新改造投资)和新增投资两部分。所谓重置投资,是指用折旧费进行的投资,它主要用于重新购置、替换和更新己经报废的现有固定资产及企业的改建。所谓新增投资,又称净投资,是指用社会积累资金进行的投资。
(2)投资规模的决定因素
投资规模的决定取决十多种因素,主要的有:
①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国民收入增长率。在国民收入分为积累资金和消费资金的比例一定的条件下,社会用于新增投资的规模将取决于国民收入的数量及其增长率:国民收入数量越多,可用于投资的数量越多,投资规模越大; 国民收入增长率越高,投资增长幅度越大; 反之,则相反。
②消费率与积累率。消费率是国内生产总值中用于现实消费的比率; 积累率是国内生产总值中用于现实积累的比率,是可供投资的资金来源。在国内生产总值既定的前提下,消费率和积累率之间是此消彼长的。
③社会在一定时一期(短期和长期)内所能提供的物力和人力。由于投资支出终究要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要素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国内生产总值划分为消费和积累的比率必须同社会所能提供的物力和人力及其构成相适应。在物力方面,要综合考虑基本建设物资、能源、交通运输、机器设备等投资品和中间产品以及相应的消费品的供应能力。在人力方面,特别应当注意对劳动力进行普遍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其素质。
④投资效益的高低。投资规模与投资效益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表示投资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投资效益系数,它是一定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例。投资效益系数越大,说明投资效益越好,因此投资规模越大; 反之,则相反。
⑤经济体制对投资主体行为的影响。影响投资规模的还有主观因素,其中主要是在一定经济体制下经济主体的投资行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将拥有独立的投资决策权,由于受到刚性的投资体制的约束,投资规模将由多兀化的投资主体决定,主要取决于投资主体对经济增长前景和未来投资收益的预期。这样,投资规模的大小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性决策的影响。
4. 简述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和按劳分配基木要求的思想。
【答案】按劳分配就是以劳动为尺度来决定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
(1)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
①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即生产资料已不是少数资本家的私有财产,而成为劳动者的公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