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619新闻传播史论之《新闻理论教程》考研必备复习题库3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舆论的要素
【答案】舆论的要素,是指舆论的主体、客体及舆论的形态。具体而言,舆论的要素包含以下内容:①必须有一个现实的、有争议的问题,且这个间题与人们现实利益、社会关系、社会观念的相关程度足以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②必须有相当多的个人对这个问题表明态度或发表意见,经过这些众多的个体意见的充分互动,最终达成某种为一般人普遍赞同、且能从心理上产生共鸣的一致性意见; ③这种一致性的意见对问题的存在和变化及与此相关的人的行为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即产生某种效力。
2. 潜在受众
【答案】潜在受众,是指具备正常接触媒介的能力,但还没有开始接触和使用新闻媒介的人。受众的现实和潜在是相对的,对一种媒介是现实型的收受主体,对另一种媒介有可能是潜在型的收受主体; 同样,对某家媒体是现实的收受者,对另一家媒体可能是潜在的收受者,反之亦然。对任何新闻媒体而言,维系和稳定现实的收受者群体,发现和开发潜在的收受者群体,都是长期的任务。
3. 媒介公信力
【答案】媒介公信力,是指公众对于一家媒体的信任度和忠诚度。它是新闻媒体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被社会公众所信赖的内在力量。它是媒体自身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所占据的位置,是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尺,也是媒体赢得受众信赖的能力。媒体公信力的高低,决定其舆论影响力的大小。媒体公信力是衡量、评判其舆论影响力最重要、最根本的标准之一。对于媒体而言,是以其主体业务为核心形成的能够赢得受众、占领市场、获得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在众多竞争对手中保持独特优势的资源和能力。
4. “走转改”
【答案】“走转改”,是指“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在新闻领域倡导联系实际、深入基层的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这项活动由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在2011年8月共同提出,倡导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这项活动致力于增进同人民群众之间的感情、提高服务群众能力,培育良好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继承弘扬新闻工作的优良作风,始终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树立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第 1 页,共 6 页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