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915思想政治教育综合[专硕]之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多边贸易体系

【答案】多边贸易体系是指通过组织多边贸易谈判来增加国与国之间的贸易、规范贸易行为和解决贸易纠纷,从而使国际贸易更加自由、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的这样一套国际贸易体系。多边贸易体系的建立最直接的好处是简化了多国之间的贸易行为。在多边贸易体系下,需要与多国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可同时与多个贸易伙伴进行谈判,达成适用于各伙伴国的统一协议,而不用与各国分别达成不同协议,从而大大简化丁国际贸易,促进了国际贸易量的快速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1947年建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以及它的继任者1995年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多边贸易体系,给20世纪的国际贸易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动力,为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 经济增长

【答案】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加或效率提高的原因,引起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经济增长是一个经济社会的实际产量(或实际收入)的长期增加,即按不变价格水平所测定的充分就业产量的增加。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来测度。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包括生产要素的增加和技术水平的进步。生产要素由劳动和资本存量两部分组成。其中劳动的增加不只是量的增加还包括质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年龄等)。技术进步包括发明和应用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出。技术进步是通过使生产要素的使用更有效率而促进经济增长的。

3. 国际收支

【答案】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等各种往来以及对外债权债务的结算中所引起的货币收支。国际收支具体包括如下几方一面内容:

(1)经常项目。它是指由于日常的经济交往而引起的国际货币收支。主要包括:对外贸易收支、国际劳务收支、单方支付或转移。

(2)资本项目。它是指资本的输出输入,包括直接投资和非直接投资。

(3)平衡项目。它是指用来平衡国际收支的手段及其变化。一个国家一定时间内(如一年)的国际收支不可能是平衡的。当国际收支有顺差时,会增加一国的黄金和外汇储备。当国际收支有逆差时,会减少外汇储备,必要时还要运用国际信贷手段来弥补。

4. 内向型经济

【答案】内向型经济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对以出口为中心的国际经济活动采取反出口倾向的政策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例如发展中国家优先发展本国制成品生产,用本国产品替代原进口商品以带动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通过进口限额、提高关税来扶植本国新兴工业,摆脱对进口的依赖。内向型经济主要利用国内的资金、原料、劳动力、技术等资源发展经济,国外的资源仅是补充。因此,它不仅对制成品的进口,而且包括各种资源的进口都要严格限制,实际上形成了生产要素的国内循环。在内向型经济中,企业的活动舞台基本上在国内,因而风险较小。内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以国内市场需求为动力,因此,产业结构主要是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消费和本国工业的生产消费。即使有一部分出口也是为了换回国内市场所需要的消费资料,或者生产更多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

5. 经济发展战略

【答案】经济发展战略是指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有关全局性、长期性和根本性的总体决策。经济发展战略属于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高层次决策,是确定并实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短期计划日标的依据,对较长时期内国民经济或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包括较长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战略日标、战略重点、发展阶段和发展对策等体系。经济发展战略具有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和综合性四个基本特征。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必须依据物质生产发展规律和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从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本国的实际国情出发,确保其有效实施。

6. 金融市场

【答案】金融市场是指从事货币资金的收集、发放、转换等活动,买卖各种信用证券进行资金融通的场所。它反映资金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总和。按交易期限划分,通常把经营一年期以内货币融通业务的金融市场称为货币市场,把经营一年期以上中长期资金的借贷和证券业务的金融市场称为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的特点表现在:

(1)金融市场的非物质化。这种非物质化首先表现为股票等证券的转手并不涉及发行企业相应份额资产的变动; 其次,即使在“纸张”上,金融资产的交易也不一定发生实物的转手,它常常表现为结算和保管中心有关双方账户上的证券数量和现金储备额的变动。

(2)现代金融市场是信息市场。金融市场上信息的发布、传递、收集、处理和运用是金融市场上所有参与者的竞争焦点。信息在金融市场中的特殊地位,不仅表现在关十已经实际发生了的事实的信息,而且还体现在对于未来的、还没有发生、甚至不知道会不会发生的事件的预期信息。

(3)金融市场存在着巨大的风险。金融市场上会出现诈骗、投机、泡沫和操纵市场等不良现象,加大金融风险,破坏金融市场的正常运作和经济的稳定,甚至引发经济危机并在国际间迅速传播。

二、简答题

7. 联系我国实际,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可能性和形式。

【答案】(1)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可能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正常运行要求实现社会总供求在总量和结构卜的平衡。但是,应该将这种平衡理解为一种趋势或大体平衡,而不是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完全相等。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社会总供求之间的不平衡是经常存在的,这会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总供求不平衡甚至失衡的可能性:

①源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存在的内在矛盾

在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成为流通媒介之后,产生了供给与需求的分离,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分离,于是供给大十需求的矛盾就具有了‘般可能性。而且随着生产规模和市场规模的扩大,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也将随之扩大,当生产和市场的扩大不能同步进行而又缺乏有力的宏观调控时,就会逐渐演变成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之间的失衡。

②微观方面的原因

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都是分散进行的,按照各自的利益和目标进行决策,其活动不可能与国民经济的整体目标完全一致,由此产生了社会总供求不平衡甚至失衡的可能性。

③宏观层面的原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或者山于信息不对称及人们处理信息能力的局限性,或者山于宏观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及宏观调控不力等原因,都会造成社会总供求不平衡甚至失衡。尤其是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货币发行量要达到和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完全相适应,也是及其困难的,而纸币流通的情况下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会导致国民经济总量的失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上述原因以外,体制因素是造成社会总供求失衡可能性的重要原因。

(2)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形式

社会总供求在总量上的不平衡甚至失衡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另一种是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

①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通常称为需求膨胀或供给短缺,表现为经济过热、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信用过分扩张和市场秩序混乱,作为以上几种状态的综合表现,严重时可以引发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会对国民经济产生严重的后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破坏了资源有效配置的环境,降低社会经济效益。在通货膨胀条件下,由价格不断攀升所激起的消费需求改变了各种商品与服务的相对需求、相对供给和相对价格,使价格、利率等市场信号严重失真,从而误导企业极力扩大生产规模,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严重地阻碍经济效益的提高。

第二,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通货膨胀引起的价格上涨刺激投资更大规模地趋向于短期可以获利的加工工业部门而不是投向原先就较为薄弱的基础工业部门,这只会加剧产业结构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