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834外国文学之外国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英国湖畔派诗人

【答案】英国湖畔派诗人是指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较早产生的一个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由于他们三人曾一同隐居于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先后在格拉斯米尔和文德美尔两个湖畔居住,以诗赞美湖光山色,所以有“湖畔派诗人”之称。在文学上,他们共同反对古典主义传统,向往唯情论,通过缅怀中古的淳朴来否定现实的城市文明。他们主张从宫廷转向民间,从城市转向乡村湖畔,写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 采用人民大众的语言,做到通俗易懂,节奏上应与口语音调一致; 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强调诗人的真情实感。

2. 荷马史诗形成的“小歌说”

【答案】荷马史诗形成的“小歌说”是近代以来,学者们开始对荷马史诗的创作过程和是否系一人所作提出了怀疑,因而分为两大派。一派为“统一说”,认为史诗具有统一的艺术风格和特色,是一人所作,作者即荷马。另一派为“分解说”,即“小歌说”,认为如此宏伟完美的史诗不可能一赋而成,由一人创作,而且史诗中有许多事实前后矛盾,不相一致。每部史诗皆可明显地分解成若干小歌,是一些零篇编集而成,有的为后人追加,并经过窜改。

3. 《十日谈》

【答案】《十日谈》是薄伽丘创作的意大利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巨大社会价值的一部文学作品。1348年,意大利一城市瘟疫流行,10名男女在乡村一所别墅里避难。他们终日游玩欢宴,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共住了10天讲了百个故事,这些故事批判天主教会,嘲笑教会传授黑暗和罪恶,赞美爱情是才华和高尚情操的源泉,谴责禁欲主义,无情暴露和鞭挞封建贵族的堕落和腐败,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4. “为艺术而艺术”

【答案】“为艺术而艺术”是一种美学观点。德国古典美学深奥的思辨性与晦涩的语言,即使是专业人士也备感艰难,而“为艺术而艺术”的成功之处也正在于此。它汲取了德国美学的要义与精髓,又除去其繁琐的细节,以精炼的法语铸造成一句响亮的口号,成为法国唯美主义运动的一面醒目的旗帜。“为艺术而艺术”认为艺术创作的目的在于自身,宣布艺术脱离政治,脱离社会需要和教育任务。这种观点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客观意义都是各不相同的:有时是对某些流派的“功利主义”的反驳,或是对企图驾驭艺术的政权的抗拒。在这种情况下维护“为艺术而艺术”就是保护艺术免受敌对力量的损害,坚持艺术的美学特性和它的独立性。

但是把艺术家与社会的分离作为“为艺术而艺术”产生的普遍根源,必然导致脱离生活。它最后必然为新的思潮所淹没。

二、简答题

5. 试析《摩诃婆罗多》中莎维德丽的形象。

【答案】《莎维德丽》是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著名插话,在印度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引起国外学者的关注。德国印度学家温特尼茨推崇它为史诗中保存下来的婆罗门诗歌中“最为瑰丽的作品”。莎维德丽是这一插话故事中的中心人物。

莎维德丽本是一位古代国土的女儿,自愿嫁给流亡森林的瞎子国土的儿子。一年后丈夫死去,死神来带走她丈夫的灵魂,而她则紧紧追随死神,最后凭借忠贞和智慧,赢得了死神的恩惠,不仅让自己的丈夫死而复生,也使得老国王双目复明,并收复了国土。莎维德丽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勇敢、执著、坚强、镇定,她的形象教导人们要不畏强暴,不怕艰辛,在遭到挫折的困难时期,更要坚定信心,勇往直前。最终,莎维德丽赢得“贤德女”称号,成为印度古代文学中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女性形象。

6. 为什么说《新爱洛依丝》是18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小说?

【答案】书信体小说《新爱洛依丝》是卢梭的代表作,是一部描写爱情悲剧的小说。《新爱洛依丝》之所以被誉为18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小说,原因在于:

(1)它表达了作家的民主主义思想,成为18世纪启蒙文学的代表

《新爱洛伊丝》的爱情描写有别于以前的爱情小说,这首先是因为它的反封建意义。小说通过朱丽和圣普乐的爱情悲剧,挞伐了封建专制社会和封建婚姻的门第观念,表达了争取自由的强烈愿望。在描写过程中,作家常常借人物来表达自我的各种社会思想。卢梭是启蒙思想家中最富有民主精神的一位思想家和文学家,其民主主义思想的表达,拓展了小说的社会容量,也加深了小说的批判力度,加强了这部作品在启蒙文学中的代表性。

(2)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包含了卢梭的思想

《新爱洛伊丝》不仅是一部爱情小说,还是一部哲理小说,其中包含了卢梭的主要思想,无论是教育观点、文艺观点、农村经济、社会平等的理性、宗教观点,还是园艺、决斗、自杀,小说都有所触及,甚至进行长篇议论。卢梭从社会、政治、经济等角度去丰富小说的内容,扩大了小说的容量。小说的中心内容——爱情描写——便获得了赖以存在的社会背景,从而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意识的根深蒂固和它对人们精神的危害。

(3)开启了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它在描写的内容和方法上,突破了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哲理小说的局限,开启了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它不仅以激烈的感情、美丽的大自然作为描写对象,而且还以饱含情感的笔墨,采用情景交融的方法子以再现,既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在文学性上超越了18世纪的启蒙文学,并以其创新性的贡献预示了下一个文学时代的到来。

总之,这是一部承上启下的作品,反映了18世纪启蒙文学要求自由的呼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和社会习气,并在内容和风格上率先表现了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7. 分析波德莱尔“感应”理论。

【答案】(1)波德莱尔的“感应”理论

波德莱尔的“感应论”是其诗歌理论核心,其主要观点是:

①认为世界是“一部象形文字的字典”,其中万事万物存在一种神秘的“感应”关系;

②由对世界的上述看法出发提出:诗人是世界的翻译者,不是去创造象征而是去体验和发现象征。诗人不应满足于事物表面现象和意义而只对其作简单摹仿、再现,而应深入到神秘世界内部,达到内在与外在高度契合,所以,其“感应论”是象征主义的坚实理论基石。“感应”的概念表达了波德莱尔的美学思想,是象征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

(2)“感应”理论的绝佳实践

《感应》一诗是波德莱尔“感应”理论的绝佳实践,这主要体现在:

①语言将世界与心灵交融

《感应》是诗人奇妙的感觉:看得见的世界象征着无形的精神疆域; 诗人将之融入语言之中,语言借助于声,将无形的气息,转化、复苏。它极具魅力,在世界与我们的心灵之间搭建互通的桥梁。它提供了在象征事物中,以契合的方式,将心灵与世界交融,从而达致双方的互知冥合。这是物我合一的境界,与我国的传统哲学暗合。

②通感的象征性表达

《感应》是典型的象征主义的十四行诗,前两节8行押环抱韵,即abba abba格式,后两节6行在交叉韵后押连续韵,即abcbcc 格式,每行12个音节,音韵优美、和谐,准确表达了“契合”的主题,是其代表作之一。诗人在色、香、声、形、味中,将视、嗅、听、触、息诸感觉交织,从而使人的灵魂产生共鸣。E.T.A. 霍夫曼在《克莱斯列里阿娜》中的一节:“我发现色、声、香之间有基本类似性和某种秘密的结合”此诗是对此段文字的诗意表达。

8.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得失。

【答案】1934年,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苏联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基本方法。

(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作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将其与用社会主义精神改造和教育人民结合起来。它对苏联文学的发展起到过积极的作用。

(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失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本身存在缺陷,并又遭到扭曲,对后来苏联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又复杂的影响。1989年,苏联作家协会在新《章程》中删除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法,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这一创作和批评方法也随之消失。